真假博弈(下)

讲师风采
解说
暂无
讲师简介:
暂无
视频简介:
假币的的泛滥尽管是个世界难题,许多人或许已经见怪不怪,然而,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在东南沿海城市频繁出现,并迅速蔓延至内地许多城市的一系列“HD90” 假币案件,所表现出的异常,却依然引起了普通民众的种种猜疑,其中之一就是:像这样规模较大、密集出现的事件,是否只是假币犯罪团伙单纯出于获利的目的所为?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们进一步推测,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是否存有犯罪团伙更大地经济阴谋呢?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假币极大地动摇了人们对英镑的信任。截止1945年,近三分之一的英镑是假币!一名印刷工人粗略的计算了整个行动所生产的假英磅的数量为一亿三千五百万,这相当于今天的30亿英镑。虽然这个计算极有可能低估了假币的总体数量,但这一数字也足以让世人震惊了。   既然假币曾经作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一种武器,一些普通民众出于对国家经济安全的担忧,出于对风云变幻的世界金融局势的怀疑,很容易将这次特殊背景下的一系列“HD90”假币案件同历史上的“假币战”相联系。那么,在现今的条件下,假如真的存在这样一个所谓规模较大的犯罪团伙,它的确能够依靠使用“假币武器”,来抑制我们在经济领域的崛起,破坏我们在金融危机中的恢复能力吗?   专家认为:假钞在和平年代并不可怕,就是只有在特定的这种战争中,当作一种战争手段和战争武器使用时它才非常可怕。但是在现在没有这种可能性,现在是越来越不可怕,现在第一个是执法效率高,第二个是大量的现钞集中使用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大家都是通过划款,通过有据可查的电子进行交易。   世界经济的复杂性也使这种简单的伪钞战,它的这种发挥作用的空间、范围大大的被压缩了。基本上可以判定它还是犯罪集团为了获取非法利益一种犯罪行为。   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均禁止任何人制造和使用假币。   我国古代大约自秦以后,就开始收归铸币权,不允许民间私铸。而严格禁止私铸,由政府专门控制货币的铸造权,则始于汉武帝时期。自此以后,历代政府都采取了禁止私自制作货币的政策。可是,盗铸金属货币和私印纸钞的活动很少因法令的禁止而停止。就世界历史的范围来看,制造假币与打击假币的斗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双方始终处于一种“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相互博弈并不断升级的格局中。   在中国,一些朝代的统治者往往直接将禁止伪造的文字刊印在纸币的票面上,以起到震慑作用。元代中统元宝交钞上印有:“伪造者斩”的字样。至元通行宝钞的正中央印有:“伪造者处死”五个醒目的大字。   明清两代也将严禁伪造的条文刻印在纸币的正面,时刻告诫人们不许违法盗印。明朝的大明宝钞正面的下半部分印有这样的律文:“户部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明确规定禁止伪造宝钞。   这些处罚都是直接针对假币的制造者和流通者的。严惩假币制造者的理由很简单:制造假币不仅是对整个国家的一种犯罪,同时也相当于向统治者“宣战”。 很多专家对假币现象的定性是,货币是国家主权的象征,生产假币就是对国家权力的破坏。   中国古代为了打击私铸与伪造的行为,官方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措施。   汉代规定私自铸造铜钱的,主犯和从犯都要在闹市被处死,以警告不法之徒。   宋代如果发现造假,地方官员是要负连带责任的,如果私铸钱币的行为没有被及时发现,地方上负责社会安全、巡查犯罪的官兵要被判处一年徒刑。   在元代,纸币是唯一流通的法定货币,因此,元朝政府的禁伪重点也是伪钞。元代法律对伪钞犯罪的惩罚区分的相当细致。譬如官方会区分伪钞仿制的逼真程度和是否能够流通而处以不同的惩罚:如果伪钞造得好,能够流通的,为首者处死,从者杖断。如果伪造的不好,或未被使用,则不会被处死而只采取流放远地的惩罚。   清代对于私铸货币的惩处也相当严厉。首犯处死,从犯和买卖使用者处以绞决,犯罪实施场所的房主、邻居以及主管官员明知有人私铸铜钱却不告发,捉拿归案的,一律比照从犯定罪,处以绞决。   中国古代铸造技术落后,铸钱往往需要征用大量的工匠,大型的钱监甚至有上千人之多。如果疏于管理,则会出现盗铸、私贩等现象,成为官府的大患,因此当时就有官员指出:在官府没有铸钱任务的时候,尤其应该管理好这些工匠。这样才能杜绝工匠们就地转化为制假者。所以,在宋朝的绝大部分时期,当某个钱监停止铸钱的时侯,往往并非遣散工匠,而是派往其它的钱监继续使用。这样,等将来重新开铸时,仍然可以召回这些工匠继续使用,从而有效地防止了铸工流散到民间引发私下盗铸的现象。   北宋中期,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出现后,伪造者在疯狂盗铸金属铸币的同时,又开始大量地盗印纸钞。为了防止民间的私印伪钞的犯罪活动,宋及以后的各个朝代都采取了形式多样的防伪措施。   官府通过长期与伪钞博弈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他们最终选择了一种难以伪造的特制纸张——川纸,作为印钞专用纸,严格禁止民间私自采购这种纸张。与此同时,宋代纸币还采用铜版套色印刷,画押等防伪措施。   纸币的防伪措施当中有一项就是画押,其实就是长官的一种签字,但是这种签字不见得是签名,因为画押的内容不见得是他的名字,有的时候是做的一种记号,这种防伪措施很有个性化,所以很难造假,这个防伪措施也被后来的纸币印刷所采用,直到我们用的纸币上还有银行行长、一些有关负责人的签字,这是跟古代的画押是有继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