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归何处(十五)

讲师风采
释果宁
讲师简介:
释果宁,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释果宁法师,西藏工作八年,赵朴初学生,由原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大和尚剃度出家,在莆田广化寺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大和尚授比丘大戒。
视频简介:
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我们如何才能不沦为名利的奴隶,不会被它们左右而主宰我们的一生呢?古人云:淡薄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简朴使我们从复杂的生活状态变得宁静安宁,从而升起智慧。把事物,把人生,把社会看的越发透彻,是因为心态安详!而如何又能活的快乐,活的有品位,如何使我们心平气和,保持一个淡薄的情怀去享受生命的快乐?这一切,最需要把持的是自己。你能做到吗?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我们现在存在三个危机,一个危机就是信仰危机,太多的人没有信仰,只信物质和金钱,社会怎么谈和谐?我们怎么样生活的幸福?物质和金钱都是物质的东西,我们人类的心灵完全物化了,那么我们怎么可能感受到幸福和快乐?这是第一个危机,所以现在是信仰真空,政府现在也在高度重视,所以现在信仰自由。 第二个危机那就是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危机,现在政府也在高度重视并且不断的,比如说我们在全国、世界各地在办我们的孔子学院,是依我看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不单是一个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组成核心是儒家、道家跟佛家,三家组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核心,诸子百家在外围,这是核心部分。所以我们要说继承传文化,首先要考虑到儒家道家跟佛家那就对了。这里边既带信仰又带传统文化了。 第三个危机就是我们的教育危机,我们的教育只教头脑,就像那个教字,教字怎么写的?一个孝,就是把前辈人的东西继承下来,把过去的经验知识继承下来,就叫孝了,你就有孝心了,然后把它变成文字就可以教了,教到哪里去了?教到头脑里边去了,所以教育的教只是武装头脑。那个育呢?那个育是一个云下面一个月亮的月,有首歌叫做《月亮代表我的心》,育原来是育心灵,所以现在的教育只教不育,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人生观、价值观,所以一出了社会很容易就被污染了。父母好不容易培养一个孩子进了大学,除了社会,甚至把不住自己,甚至犯罪,甚至触犯法律,因为他不知道怎么做人,家里不教,学校教的也很少,拼命地考知识,拼命的是要考名牌大学,各个学校竞争也只竞争这个。 德和育,德育的发展,教育就是要德育都要同时发展。所以依我看教育里边的育也非常的重要,教书育人,就是教他怎么做人,是心灵的部分,让他心灵去感受到该怎么做人,而是头脑的一些概念和知识那不是自己的,是借来的,唯有心灵的感受才是自己的,感觉到自己该怎么做。哪些东西该做,哪些东西不该做,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包括君子求财取之有道,一样的道理,用之有度更重要,现代人拥有了财富,不知道怎么用,善用,拥有了权力不知道怎么善用。 所以教育,教跟育要同时进行,既武装他的头脑又滋润他的心灵,让他的心灵正常的成长,这非常关键。所以我们很多人是头脑不断的成长心灵一直停留在那里,没有成长。正由于如此,他的心灵很脆弱,经不起风雨。 我有一次在清华大学讲完课,几个学生围着我在那哭,我问她哭什么呢?打说他们同寝室的一个女孩子从六楼跳下去摔死了,为什么摔死了?就因为有一点感情纠葛,摔死了不活了。父母好不容易培养这么一个孩子,进入这样的高等学府,却为了感情而死去,给活着的人留下多么大的痛苦和遗憾,心灵太脆弱,没有去育他的心灵,只管他的头脑,给他灌很多知识,考上名牌大学怎么样,这非常的关键。 所以心灵的成长尤为重要,刚才讲的一个年龄段,一个年龄,都是讲我们生理的变化和心灵的变化,我们的心灵不断地成长,恰好到这个年龄段的人一定要去感受一下信仰,如果你在四十二岁到四十九岁之间还没找到一个信仰,你精神没有支柱,你遇到问题遇到大的问题出现的时候,你扛不住,因为你身心疲惫,经历了那么多事情,你人生经历了太多的事情,上有老下有小,在这个年龄段如果你没有精神支柱,你会感到很困乏,身心极度疲惫。所以在这个年龄段,一定要去寻找到一个信仰,无论你信仰的是哪一个宗教,几大宗教实际上都是劝人断恶修善的,都非常的好,只是提倡你要去找到一个信仰。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