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的甲骨珍藏(上)

讲师风采
贾双喜
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讲师简介:
贾双喜,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视频简介:
国家图书馆在接受参观者的时候,常常介绍说藏书可上溯到700年前的南宋,最早的典藏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这次讲座,贾双喜就以刘体智的旧藏为主线,其次介绍了国家图书馆甲骨珍藏的一些情况:一是甲骨库房环境的变迁;二是甲骨实物的保护;三是对馆藏甲骨进行的数字化整理;四是馆藏甲骨的整理出版。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大家下午好!今天下午给大家带来的题目是《国家图书馆的甲骨珍藏》。国家图书馆在接待参观者时常常介绍说:“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可上溯到700多年前的南宋皇家缉熙殿的藏书,最早的典藏可以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大凡到过国家图书馆看书的人都知道国图是书籍的海洋,但知道国家图书馆有甲骨收藏的人恐怕不会很多。其实这不是特别奇怪,因为图书馆的馆藏甲骨是不对读者开放的。所以现在借着这个机会,把馆藏甲骨介绍给大家。由于图书馆不是什么研究单位,我们从事的只是甲骨整理,所以有我说的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包涵。 众所周知,甲骨是河南安阳西北的小屯村发现的,至今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了。百年之后的甲骨文在今天已经成为一门新兴学科,甲骨学。它集文献性、文物性、收藏性于一身,是历史学和古文字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那么,什么是甲骨呢?好多读者可能已经知道,我在这里还有必要再说一说。甲骨是专门用来占卜的龟甲和兽骨,早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占卜用的甲或者是骨,到了商代用甲骨进行占卜最为盛行,到周初或更晚些时候,仍然还有用甲骨进行占卜的。其中龟甲又称为卜甲,多用龟的腹甲和少量的背甲;兽骨又称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就是咱们这个所谓扇骨,其中也有牛的、羊的、虎骨以及人骨,人骨主要图书馆存那么一两片吧,就是人的头骨,刻的字也比较少,这些卜甲和卜骨合称为甲骨。 甲骨文是商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存,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历史纪实,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是稀世之宝。商代传世的史料极少,人们对这段历史极为模糊,就连2500多年前的孔子也感叹道“文献不足征”,因此有人就认为西周以前的历史是靠不住的。自甲骨文被发现以后,商史就有了可靠的征信材料,将我国的信史提到3000多年以前,同时也提高了先秦文献的史料价值。甲骨文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为商史、古文字学、古代自然科学、古代宗教等研究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材料。《礼记•表记》里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殷商人非常崇尚鬼神,其行事之前往往用龟甲或者兽骨进行占卜吉凶,随后把占卜验证的结果或者相关的记事刻在甲骨上,其文字就叫甲骨文。 甲骨文从它被发现之初的私挖乱掘,到以后的科学发掘,已出土的甲骨数量是在15万片左右,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虽然说这些甲骨文是殷王室进行占卜的记述性文字,而且存在着形式呆板、字句简单、识读困难等局限,但对商代历史的研究仍是极为珍贵的史料。甲骨文的发现及研究也为中国文明史已逾5000千年这个事实提供了有利的佐证。甲骨文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它上承文字产生前的象形符号,下启正规文字的金文和籀文,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它还不能完全具备人们所说的正规书籍的概念,但它是我国现今发现最早的早期的文字载体形式,是我国最早的初期书籍形态之一,它和古籍有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文明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是中华文明绵延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同样属于人类文明的瑰宝。1945年国家图书馆甲骨实物第一笔登记入藏,第一次共计入藏877块,其后又有不同形式的入藏。国家图书馆的甲骨珍藏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是收藏数量多,总计有35651片,约占现在全部出土甲骨的四分之一;其二是来源广,藏品之中不仅有刘体智、罗振玉、罗伯昭、孟定生、郭若愚、胡厚宣等私人的旧藏,还有在庆云堂、尊古斋、粹雅堂等古董店堂店铺当中的旧藏,其中以以刘体智的旧藏为最多,有28000多片;其三就是多位知名的学者曾经研究和整理过国家图书馆的甲骨,如郭沫若、胡厚宣、陈梦家、罗福颐、罗福葆先生;其四就是文献性强,在馆藏的藏品当中多寡不同的含有从武丁至帝乙、帝辛五个时期的甲骨,有些甲骨曾经在一些重大的展览中展出,有些还被选入馆藏珍品,接待国内外的参观者。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