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激光简史(二)

讲师风采
沈仲鑫
中科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
讲师简介:
中科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且同时在美国旧金山能量技术公司和Penrson Assessment and information公司工作
视频简介:
50年代初,尽管微波激射器还刚刚兴起,已经有人开始考虑在比微波波长更短的范围内实现量子放大。上面提到的苏联科学家法布里坎特在1951年就曾向苏联邮电部提出一份专利申请书,题目叫:“电磁波辐射(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和无线电)放大的一种方法,特点是被放大的辐射通过一种介质,用其他方法和辅助辐射使相当于激发态的高能级上的原子、其他粒子或系统的浓度增大,超过平衡浓度。”可是这项申请直到1959年才得到批……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好,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生于1979年,卒于1955年,他在1921年得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将,爱因斯坦他的数学描述通过光电效应引起的量子,现在就称为光子,是他在一篇名为关于光量子的产生和转化,这个是他在1905年的论文子页中提出的。爱因斯坦的工作预见了光电子的能量,随着弱色光的频率线性的增加。一直到了1965年,就发现,爱因斯坦的预见是正确的,爱因斯坦对于光电效应的解释,使他赢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当然爱因斯坦关于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还有爱因斯坦其他的一些贡献,都是非常卓越的,也是非常优秀的。那么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的方程是怎么样子呢,也就是Hv=(1/2)mv2+1+W ,这里V就是速度,加上一个W是它的,W是它的金属的逸出功,当然这个也是符合能量的守恒定律的,这个W也叫做逸出功,也就说是电子逸出物体表面所需要的最小的能量,金属的中电子吸收光子的能量,那么就是等于这个光子能量等于什么,就是等于光电子的最初的动能,加上逸出功,这个就是光电效应的这样基本的描述。那么也就是爱因斯坦的对于光电效应的解释,就是使它能够得到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1916年的时候对于光电效应进行精密测量,也由此得到了诺贝尔奖,另一个原因,他也是用,精确的测定了电子的电量,那么当然爱因斯坦在1917年的时候,还提出了可能产生激光的过程,他称为受激发射,这个就是我们前面讨论到的。 虽然他没有因此这个受激发射的提出而得诺贝尔奖,但是爱因斯坦提出来的受激发射这样一个概念,是一个激光原理中第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爱因斯坦的理论认为,他认为除了吸收和自发发射以外,还可以刺激电子发出特定的波长的光,这个是我们激光技术的起始点。那么这张图有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也就是由弱色的光子,结果是这个体系里面的电子,从低能阶跃迁到高能阶,那么它就是这个是光的吸收,中间这张图,也就是这个体系内部由电子从高能阶跃迁到低能阶,那么从高能阶到低能阶是跃迁,它能量之差以光子的形式释放,所以这个叫自发的发射。那么爱因斯坦提出来所谓受激的发射,为什么说它是非常重要,因为爱因斯坦提出来,当这个体系中间已经有电子的时候,这个时候又有外面弱色的光子,来激励这个体系中间的属于低能阶的电子跃迁到高能阶,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面,我们看看这样的例子,那么这样的情况有可能两个处于高能阶上面的电子,同时一下子跃迁到低能阶上,那么这样子就发出了光,就是比原来的光要至少强1倍。那么这样的管这个叫受激发射,也就是说首先吸收,吸收以后一起再发出光,这个是爱因斯坦提出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同时在实践证明,也是正确的,所以对于我们激光技术来讲,这个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也就是受激发射。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