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运行过程的元胞自动机建模与分析(上……

讲师风采
贾斌
讲师简介:
贾斌,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教授。1997年毕业于内蒙古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技术大学,获流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2004年起在北京交通大学任教。主要研究领域是交通流理论和复杂……
视频简介:
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on,复数为Cellular Automata,简称CA,也有人译为细胞自动机、点格自动机、分子自动机或单元自动机)。是一时间和空间都离散的动力系统。散布在规则格网 (Lattice Grid)中的每一元胞(Cell)取有限的离散状态,遵循同样的作用规则,依据确定的局部规则作同步更新。大量元胞通过简单的相互作用而构成动态系统的演化。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我是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的,我做的工作基本上是围绕着交通系统来展开的。这次我报告的题目是“公交车运行过程的元胞自动机建模与分析”。刚才黎教授给大家报告的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关于供应链的非常好的报告,我这个工作相对来说要具体一些,是我们今年刚刚发表在上的一篇工作。 我的汇报提纲是这样的:首先是背景和综述,接下来是相关的模型介绍、模拟结果与讨论,客流不均衡对公交车运行特性的影响;最后是实测的公交车运行的一个施工图。再是工作的小结和展望。 首先来看一下研究背景。说到交通问题大家都应该不陌生,目前来说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的瓶颈,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可以说作为一条解决城市拥堵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里有一个统计数据,2009年北京市公交线路是692条,运营车辆是18270辆,年客运总量达到了51亿人次,这里没有包含轨道交通。 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对公共交通系统的投入非常大,公交的硬件设施发展非常快,但是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还远达不到乘客的出行需求,而公交系统作为道路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行效率的高低和服务质量的好坏都会对整个公交系统起到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说要优化公交线路的规划,战略的设置、运营的配置以及公交车的调度管理已经成为提高公交系统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当务之急。然而研究公交车在公交线路上交通流的特性,探索其运行过程中的一些微观现象和规律是公交线路进行优化的一个基本前提。下面我汇报的内容主要就是围绕着这个方面来展开的。 对于公交线路的建模研究已经有了许多学者做了相关的探讨,比如说: Loan和Chowdhury等人在1998年和2000年提出了元胞自动机模型,简称CA模型。 Nagatani是2001年提出了时间车头距模型。 Nagatani和Huijberts后来分别提出了车辆的跟驰模型。 2003年我国的江瑞等人把公交车的承载能力考虑进来,建立了一个更加符合实际的公交线路模型。 后来Yuan等人建立了一个考虑到社会车辆在内的双车道CA模型。 丁建勋等人通过引入巡航控制的思想,提出了可变跃迁概率的CA模型。 这是相关的参考文献。对现有的研究进行分析以后我们发现它们还着一些问题需要去解决。比如说像Loan,Chowdhuary和Nagatani,丁建勋等人的研究中均认为公交车的承载能力是无穷大的,不管一个停靠站上有多少乘客在那侯车,只要公交车来了我就可以全部拉走,这个是和现实不相符。同时他们还没有考虑站点上乘客的上下车的过程。已有的线路模型中公交车的车速是在0—1之间进行取值,这个就很难体现出公交车的车速随机性的变化。 现有的模型都是采用了周期性的边界条件,比如说车辆开到最后它又绕回来,从始端进入系统,相当于一个环路,并且线路上公交车的总数是一个不变量。而在实际生活中公交线路它是有线长的,运行的公交车是由线路始端的发车频率来控制的,它是一个开口频率。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工作主要的出发点是这样的。像公交车的最大速度是12,考虑公交车的承载能力,同时考虑乘客在站点处上下车的过程,重点探讨了在开口边界条件下公交车在线路上的一个运行特性。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