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十五)秦国雪耻(上)

讲师风采
李山
讲师简介:
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视频简介:
秦穆公想向中原发展秦国的势力,他本来以为在郑国有秦国的内应,秦国又派了一支部队前去偷袭,里应外合,秦军拿下郑国是十拿九稳的事情。但让秦穆公没想到的是,郑国的便宜没占上,远征的秦军反而被不怀好意的晋国军队,利用地利之便全部歼灭。三千秦军,最后只逃回了孟明视等三位将军。这对秦穆公来说、对秦国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那么,秦国究竟是怎样同仇敌忾,向晋国复仇的呢?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为您精彩讲述春……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秦穆公想向中原发展秦国的势力,他本来以为在郑国有秦国的内应,秦国又派了一支部队前去偷袭,里应外合,秦军拿下郑国是十拿九稳的事情。但让秦穆公没想到的是,郑国的便宜没占上,远征的秦军反而被不怀好意的晋国军队,利用地利之便全部歼灭。三千秦军,最后只逃回了孟明视等三位将军。这对秦穆公来说、对秦国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那么,秦国究竟是怎样同仇敌忾,向晋国复仇的呢?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为您精彩讲述《春秋五霸》之《秦国雪耻》。) 史书上讲,秦穆公这个人是通权达变,识时务的,这场战争败了以后,他就大体放弃了直接向东方进攻的这种思路,转而向西发展,就是霸西戎。他一辈子作为一个霸主,他最辉煌的事业实际上就是霸西戎。 可是在霸西戎之前,有一件事情必须得做,哪件事情必须得做?那就是必须要向晋国复仇。这没办法,要凝聚民心,非这样做不行。为什么?因为崤之战成百上千的尸骨,战士们的尸骨扔在了那个地方,总得有一个下场,一个收束。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必须要对晋国展开攻击。回来的三位将军走时是浩浩荡荡的出发,路上蹇叔在哭,回来时有人在哭,是秦穆公。这个责任他得负呀。哭完后,悔过。胜利时,可以表现性格,失败时作为领导与决策者,面对失败,他能全部担起责任。像孟明视他们成了光杆司令。常理得究责。有人也提出孟明视总得负一定的责。一般有权人失败后总会躲。秦穆公说,不能以一眚掩大德,不能因一次错误掩盖了所有的德行。他还说决策在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因为贪败坏了士气。对孟明视不加追究,继续任用。并开始悔过。还要对全国讲,甚至发布誓命,讲自己的反思。布告说,“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自以为是,就犯错误,要求别人做正确的事容易,接受批评就真正艰难。这话是反思了自己。自己没有从谏,这是难的。指出了人的弱点,明显就是自以为是。让自己接受,从谏如流,难。还谈到没听白发人的话,多么错误。假如有城,“断断猗,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偷窃。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没其他技能,如果能有容,容纳别人,别人的好,他喜欢得就像自己有一样。别人的才干也像自己有一样。别人的好话,就像自己说出来一样,这样的人,保佑子孙,是大吉大利。反映决策时缺少这样有主见的大臣,他宣告了自己的错误。然后说,“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兴盛也是因一个人的功劳。像蹇叔可以使国家安定。整个誓命,《大学》就引了这些,精彩,有哲理。秦穆公深刻检讨了自己。孔夫子说观过知人,从人的过错中看得清一个人。秦穆公是这样的人,接着任命孟明视。不久,又打了一仗,彭衙之役,也叫拜赐之役。当年孟明视说过,等着,我回来拜谢你们,两次带兵来,称为拜赐之役。彭衙在秦国境内。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