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文明发展论坛之“后撤点并校”时代……

讲师风采
杨东平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讲师简介:
杨东平,1949年生。现为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民间组织21实际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自然之友"会长,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曾任中央电视台……
视频简介: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不久以前对中国农村的教育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本期节目节目,将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院长杨东平先生从两个方面给大家进行讲解,第一,近10年农村教育的介绍;第二,对未来农村教育的一些设想和认识。欢迎走进本期节目《中国乡村文明发展论坛“后撤点并校”时代的农村教育》,精彩节目,尽在本期,不容错过。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好,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这个首届中国乡村文明论坛,我们是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在新一轮的城镇化即将展开的时刻进行这个重大命题的讨论。21世纪研究院不久以前刚刚对中国的农村教育和“后撤点并校”,这个十年“撤点并校”政策做了一次反思和评价,这个研究成果发给大家,在材料袋里有。我今天就这两个主题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第一个是对近十年农村“撤点并校”情况的一个介绍,第二个是对未来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些设想和一些认识。 大家都知道今天中国农村教育面临一个历史前所未有的大变局,这个大变局可以用三个大来概括:第一个是就是学龄人口大幅度减少,从我们小学生人数从最高峰的1997年1.4亿下降到去年九千万,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同样小学生减少了三分之二左右,减少了60%。 第二个是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在中国出现了一个第三类人群就是在农民和市民之间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去年我们的统计就是城镇人口比例已经超过51%。 第三个是在这个背景下农村的大规模的“撤点并校”,这个“撤点并校”,我们用一个撤并指数,撤并指数就是指学校撤并幅度除以学生减少的幅度。理论上就是说如果你学生减少一半学校减少一半是比较合理的,现在我们撤并指数是13,就是学校撤并幅度是学生减少幅度的13倍是这个概念,就是有大大的不合理。这是全国不同省市一个平均情况。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撤并指数在全国平均在十年来保持高峰13%左右,但是去年2011年这个撤并指数达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是41%。就是从原来的3—4上升到41,这是2011年。意味着什么呢?就是指在全国范围内的小学生人数减少基本停滞以后,学生撤并还在以巨大的幅度在增加。所以促进了这么一个不可思议的比例。 然后这个里面撤并最多的是教学点,在边疆地区,包括吉林、内蒙古、黑龙江、青海等等这些地方教学点撤并指数超过80%,这些地方也是新的辍学最严重的地方。那么大规定“撤点并校”的原因大家很清楚,一个是人口减少,一个是城镇化造成的人口流动,一个是农民家长对优质教育的追求,此外,就是政府管理的因素,要求集中资源办学提高效益,和撤乡并村,还有通过撤并学校拉动城市化,就是把学校集中在县城和乡镇从而迫使农村租房上学、买房上学。江西建立的教育园区非常明显,初中以上学生全部集中到县城,几千人的初中就是通过这个方法来拉动城市化。这些因素就是非教育的因素了。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新的边缘化群体,就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所以我们看到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流动的农村、流动的中国,在这个背景下农村教育出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上学的路越来越远,这是新疆他上学的路途五十多公里,像羚羊一样在悬崖绝壁上攀行。陪读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我们做了一个基本的评价就是回顾这个“撤点并校”政策可以说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目标受到了损害,就是学生免费面试就近入学,这样的价值基本被破坏了,要花更多的钱、要走更远的路,而且增加了新的辍学。这样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目标并没有达成,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学校差距进一步拉大,就是城乡之间的教育布局,就是这些目标都没有实现。 第三个关于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是不是实现了,需要做深入的研究,因为已有的研究有不同的结果。因为改善办学条件、增加人口学校规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的因素,但是由于上学远、上学贵、基础条件太差等等因素是影响学习成绩的负面因素,在很多地方就是寄宿制学校无论他的身高、体重还是学习成绩都要比走路学生更差,这个政策在去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正式叫停,坚决禁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科学规划,严格撤并学习,办好必要的村校和教学点。这个问题凸显的是在城镇化进程中这么一个教育问题,这个新的目标已经提出就是要建立城乡一体化基本均等的教育公共服务。那么它在城市和农村的问题各不相同,在城市主要是提供了流动状态下公共产品的流动机制,建立一个以常住人口为基准的公共服务系统。突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流动儿童的问题、异地高考的问题都是在大规模农村人口流动的背景下出现的。那么在农村呢就是要对农村教育的功能、地位、发展模式做出新的认识和新的地位。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