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决定命运(七)

讲师风采
刘余莉
讲师简介:
刘余莉,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内蒙古赤峰人。参著著作《中华传统美德系列之——立志 勤学 修身》(丛书主编夏伟东,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曾荣获“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参著著……
视频简介:
卡耐基说过“将我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拿去,但只要保留我的组织人员,四年之后,我将仍是钢铁大王。”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让几分心平气和。”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宽容是一种美德,它能使一个人得到尊重。宽容是一种良药,它能挽救一个人的灵魂。宽容就像一盏明灯,能在黑暗中放射着万丈光芒,照亮每一个心灵。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节目导视:刘余莉,英国赫尔大学哲学系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博士后,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名家讲坛》特聘专家。 刘教授以中国传统文化及当家价值作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特别是对于先秦儒家理论和当代西方美德伦理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近年来,刘教授先后应邀到英国赫尔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做学术报告或进行学术访问。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演讲和研讨,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刘教授的人生格言是: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她的演讲朴实严谨,发人深思。 刘余莉:大家好。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调适。 首先就是嫉妒心理及其调适。嫉妒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不良心理,它是指一种对别人的才能怨恨、对别人的成就恐惧、对别人超过自己而忧虑的思想情绪。所以德国的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先生说“嫉妒是拿别人的成绩来惩罚自己”。为什么是拿别人成绩来惩罚自己呢?当我们看到别人有成就的时候,我们自己心里不舒服,那么别人可能还不知道我们有这种思想情绪,这不是拿别人的成绩来惩罚自己吗?而且这种惩罚不仅仅是一种心理上的惩罚,确实还伴随着一种具体的不幸的出现,所以中国古人也说“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   在《迁善录》中就记载着一个故事,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大夫叫蒋瑗,他有十个儿子,但是这十个儿子都非常不幸,都有这种或那样的疾病,一个儿子是驼背、一个儿子是跛子、一个四肢萎缩、一个双足残废、一个疯疯癫癫、一个痴呆、一个聋子、一个眼瞎、一个哑巴、有一个不幸死在了狱中,面对这样不良的遭遇,公明子皋不问他,您平时有什么样的心行,为什么得到如此的奇祸呢?蒋瑗还不太在意的说,他说我生平也没有什么别的恶事,只是喜欢嫉妒别人,看到别人胜过自己就记恨他,看到别人谄媚自己心生欢喜,听到别人有善行我就怀疑,听到别人有恶行我就信以为真,看到别人有所得就如同自己有所失,看到别人有所失就如同自己有所得罢了。 公明子皋听到这里就非常叹惜地说,作为一个士大夫,如果有这样的心态马上就会得灭门之灾,难道您还觉得无所谓没有觉察到吗?您的恶报哪有现在这个样子呢。蒋瑗听了之后,他就大惊失色,子皋就提醒他说,如果您现在能够痛改前非,也能够转祸为福,现在改正也未为迟啊。那么听了他的劝告,蒋瑗从此就提高了警惕,尽改平生之所为,那么过了几年,他几个儿子的病也就渐渐地好转了。那么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嫉妒别人确实像黑格尔所说的,是拿别人的成绩来惩罚自己。   谈到嫉妒问题,我们中国人都不陌生,有一句话叫文人相轻。其实这句话是值得商榷的,为什么?因为真正的文人,他并不是相互轻视的,如果读过圣贤教诲的,他不仅仅对于别人的成就,不轻视,反而还会赞叹,还会向他学习。   那么这些相轻视的文人,是属于哪一种文人呢。那就是弟子规上所讲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的这种文人。也就是说我们不去力行圣贤的教会,只是学了很多华美的辞章。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我们在言谈的时候,能够说出很多的名言警句,让别人看了很羡慕我们,很赞扬我们。所以孔子在世的时候,他就非常感叹地说,他说“古之学者为已,而今之学者为人”。说古代的学者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改正自己的错误,而现在的学者,学了都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让别人赞叹自己,华而不实。那只是这样不去力行圣贤教诲,只是学了一些华美的辞章的文人,才会相互轻视。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