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归何处(二十一)

讲师风采
释果宁
讲师简介:
释果宁,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释果宁法师,西藏工作八年,赵朴初学生,由原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大和尚剃度出家,在莆田广化寺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大和尚授比丘大戒。
视频简介:
所有有能力、有成就的人,都是孝敬父母的人。找对象,首先要看是否孝。很多不孝的人,他的人生都很凄惨。孝顺孝养父母有三个层次:小孝:满足父母的物质需要;中孝:满足父母的精神需要,父母以你为荣;大孝:把父母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上求佛道以开智慧,下化众生救苦救难。要把爱情上升为亲情,再上升为恩情。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八正道,现在我们讲第四个正道。第三个是正语,第四个是正业,什么叫做正业?就是行为,我们的行为有正确的行为和错误的行为,我们所造出的这个果,就有善果和恶果。所以行为上分为善业和恶业,佛教提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劝我们要断掉我们的恶业,多从事善业,这就是正业。 有一句话叫做勿无小恶而为之,勿以小善而不为。佛教的四无量心那就是己生之恶令断出,未生之恶令不生,己生之善令增长,未生之善令生出。这是佛教提倡的做人。我们在做人上, 我们所造了什么业就叫因,那么我们在因缘际会的情况下,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善因善缘就结出善果。所造的恶,恶因遇到了恶缘就结出恶果,就会让我们的身心受病痛的折磨,让我们的事业、情感人生不顺利,这就叫业障,障碍了我们的人生。 所以我们所做什么,一定要思考好,菩萨称为菩萨为因,在做因的时候他已经考虑到会结什么果了,他有这样的远见。可是我们凡人很难做到,我们在做因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结果,所以有时候就做出恶果,自作自受。古人讲得好,祸福无门为人自找,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你造什么业就收获什么样的果,就受什么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是指那个因缘还没有聚会,还没成熟,就像种子种在土壤里边是因,土壤、水分、人的劳作、肥料是缘,最后就开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出来了。看你种什么因,结什么果,这就是佛教的因果观。 但是呢我们的行为有些时候很难看出这个行为是善的行为,还是恶的行为,在佛教看来不在行为上的善恶,而在你的发心,你发什么样的心就决定你这个行为造成的是善果还是恶果。就像母亲打孩子,这个行为给人感觉是恶,伤害、打得疼,可是往往做妈妈的、做爸爸的,打儿女是狠铁不成钢,打在儿身上,疼在娘心里。你说他这个行为,他是好心,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能成才,能做好人,能人生今后有所成就。所以他是狠铁不成钢,这是行为上看上去不是善的,打人就不是善的,可是他的发心是对的,正如有一个老和尚,有一天一个弟子来向他请教,他说师父啊,什么是禅,这个老和尚顺手从身边抓起一个佛尘,用佛尘的头一下子就敲在他的头上,那个小和尚打了一下,打傻了,这个小和尚就说你打我干什么,这个师父又告诉他反问他,你是问我什么,你说我是在问你什么是禅,你打我干什么。这个老和尚拿起佛尘又一棍子给他敲下去,敲得这个小和尚金光直冒,他觉得师父啊我问你禅是什么,你老打我干什么?师父笑一笑告诉他你知道疼吗?他说怎么会不知道疼,很疼啊,这就是禅。你用心感觉到了疼了吧,你知道疼的那个知,疼不疼啊,小和尚略有所悟,我不是在问师父什么是禅吗?禅是什么?禅就是你的那个觉知。你知道痛的那个知并不痛,痛是你身体感到痛,你的色身受到撞击感到痛,可你的那个知心不痛,而那个知心就是你的本来面目,就是你的本我,禅要启发的就是把你的本我让我它现前,把他启发出来。 从行为上看,老和尚打小和尚是不善了,可是它的发心是好的, 他是要让他感受到禅,什么叫真正是禅的领悟。要不然你给他讲道理,他在头脑上思辨,他怎么也想不通什么是禅,也不明白。从行为上看很难断定,关键在你的发心,决定善业还是恶业,正业、正业,善业就是正业,你的发心决定行为,有一天有个居士上山来问师父,师父啊,佛教说天堂地狱,我看不到,很难让我信啊,我怎么知道有个天堂地狱呢?这个禅师就告诉他,我让你看好吗,那当然好了,他说那你到河边去打一桶水来,这个信众拿了个桶,到河边打一桶水来了。禅师告诉他,你往水里看就能看到天堂地狱,这个信众不信,往水里边认认真真看,他说师父看不到,再低一点,那个信众又低一点,低下去。这位禅师突然一下一出手,把他的头摁在水桶里边,这个信众咕噜咕噜喝了很多水,非常得难受,在他憋得已经要感觉到无法再忍受的时候,禅师他把提起来,他说不出话来了已经,非常得难受,半天喘过一口气来,告诉禅师我知道了地狱是什么味道。过了一会儿等他的心平静下来,禅师又问他,天堂呢?这会儿舒服了,气也喘顺了,我知道天堂是什么味道。天堂、地狱都在你的心中,你的心示现的,佛教讲天堂地狱六道,不是外面的是你的心变现的。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