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勇于站出来,像洪水般把它冲掉,把它战胜,把它超越,在面对自己的时候也同样,面对自己的一些不好的习惯,不好的习气,面对自己的一些恶的念头,也要像洪水一样把它湮灭,把它战胜、超越。
你看水的品格,可柔可刚,这是它的品格品行,再来看水的品行,不变随缘这句话也是佛门里面常说的一句话,水就是不变随缘,是最好的代表。你看水,你用什么东西装它,它就变成什么东西,它既可以变成杯子,变成碗,变成碟子,也可以变成江,变成大海。你是人,它甚至可以变成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人体的百分之六七十都是水分,所以它是你身体的主要组成部分,那么他就是一个人了,水就是这样不变随缘,它无论变成什么形状,但是它从来没有改变过自己,自己是什么H20,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组成了一个水分子,你看水始终保持自己的本性不变,它可以变成任何形,因为它无形,所以它可以变成万形。
我们做人就要学习水,我们可以顺应外面的所有的境界,人、事、物,但是我们有一个不变的心,那就是我们该怎么做人,这就是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我们保持一个不变的自我,但是我们随顺外面的世界,随顺外面的变化。正如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道德经,总体来说就说了两句话,顺应天地为道,顺应社会为德。这就是道德,保持顺应。
我们人生有些时候就是不顺应,我们总喜欢好的境界,总喜欢好的环境,总喜欢自己喜欢的人、事、物,对那个不喜欢的,或者不好的境界和环境,我们就升起憎恨、讨厌、厌恶,我们就很难受了。因为我们无法顺应,古人讲随遇而安,也就是顺应的意思,你到了一个地方,你能把心安下来吗?接受吗?顺应它吗?
我们禅宗的一首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无一不美,你心接受吗?秋天来了你接受秋天,冬天来了你接受冬天,就像现在秋天来了,秋风扫落叶,你看那个秋天的树叶,好美啊,金黄色,红灿灿的。有一首诗叫做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闲处坐,任它着地自成灰。随它去吧,这也表现了我们人生的烦恼,我们人生会有烦恼的,会有痛苦的,会有不如意的时候,我们随顺它,任它着地自成灰。执着它干什么,随它来去,有了烦恼我们知道烦恼来了,一会儿它会过去的,你担心什么,有了痛苦,我们知道我们此刻正在痛苦,随它来去吧。
人生就是要这样,这样品位人生,百千的滋味,我们都要去品尝,这才是人生。我们不能只品甜的、快乐的,那个甜的快乐的也会要你的命,会把你腻死的,我们也会品尝一些苦的、辣的,正由于如此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人生是那么的丰厚饱满,没有什么坏处,顺应它,来了就接受,接受就是顺应的意思。这是水的第二个品德,不变随缘。
第三个品德就是平常心,水有平常心,为什么呢?因为水无论是居高位还是居低位,它都是平的,称为水平线,水的平面都是平的,我们从中要去感悟人生,要去学到智慧,增长智慧,我们看到水是平的我们就会想到原来人居高位也要保持一个平常心,不要因为自己拥有权力,拥有财富,拥有自己拥有社会地位,就觉得自己很自大,很了不起,走路就横着走,像螃蟹一样,目中无人,目空一切。
古人告诉你,谦受益、满招损,你要失败了,你要倒霉了,因为你的自大自傲。我们古人发明字,看这个自大两个字,上面一个自下面一个大,加一点自大过头了一点点,就叫臭了,臭字就是自大多了一点就叫臭,你自己就臭了,你认为你看不起别人,别人也隔你远远的看不起你了,你身上一股臭气,就是因为你的自大造成的。
水居高位保持平常心,水居低位还是保持平常心,人总有得意的时候,也有失意的时候,当你失意的时候就像水一样居低位,你能保持平常心吗?你能不怨人忧天吗?不埋怨吗?你能安住吗?你能不自卑吗?很多人居高位自大,居低位自卑,都是遗憾。看看水给我们带来的智慧,平常心,保持一颗平常心,有人问马祖道一禅师,什么是道?马祖告诉他,平常心就是道,你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你就与道吻合了,可是我们心很难保持平常,我们总是在那躁动、浮动,不断地得到了快乐,失去了痛苦,在那不断地折腾自己,没法用平常心去面对人生。
修行就是修一个平常心,面对我们人生要经历的一切,没有什么好坏、得失、对错,去面对它,去接受它,去经历它,从中去感悟,去增长智慧,去品位,去感受你人生的意义,是那么的好,我们为什么要挑捡呢?喜欢这个,讨厌那个,水就告诉我们平常心。
还有水的另一个高尚的品德,那就是无分别心。滋润万物而无声,你看万物,生长、生命都需要水,但是水是保持一个无分别心,没有偏爱谁一点,没有讨厌谁一点,它只要天降大雨普润万物,叫天雨无私,它下下来是滋润万物,不是说你这个大树我喜欢我多给一点,这个小草我讨厌我少给一点,它是一个平常心面对事物,它是一个无分别心的面对大千世界。我们做人就做不到无分别心,我们总有分别,这个是我的,那个是我的,那个不是我的,就这样不断的分别你我他,然后分别利和害,这样就产生了冲突、矛盾、对立等等的,喜怒哀乐都产生了。就是因为我们那个分别心。
所以伟大的佛陀释迦牟尼,他在菩提树下一觉悟的时候,就说了第一句话,他说他觉悟了,大彻大悟成佛了,他就说奇哉奇哉,妙哉妙哉,众生皆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就是说众生都是佛,本身就是佛,就因分别执着不能正德罢了。就是我们分别心太重,我们就远离了我们的道心,远离了我们的佛性,远离了我们的本性和道,因为我们不断地分别,然后又执着,分别了好的就想要,多要,喜欢的就想多要,讨厌的就起憎恨,要推出去,不要甚至我讨厌、厌恶,我们这个分别心非常的害我们。
水没有分别心,它一视同仁,我们做不到,人类就是这样,自己无法用一个平常心和无分别的心来面对世界,所以就找来了很多的烦恼痛苦,身心都不快乐,身心都是病,这是自找,祸福无门,为人自找,是自己找来的。倘若我们能保持一颗平常心,无分别心,我们自然就心平, 心平自然心就顺,心顺就感觉很快乐了。
所以水无分别,无分别心,也能启发我们的智慧,原来我们很多烦恼痛苦都是因为我们太分别了,太执着了,所以就烦恼痛苦。这就是水的第四个好的品性。
那么水还有一个好的品性,第五个品性,水甘居卑位,因为它水甘居卑位,所以它海纳百川,所有的涓涓溪流,江河都流入大海,海纳百川。我们做人我们能甘居卑位吗?我们往往总想突出自己表现自己、压制别人,却不知道那甘居卑位的人反而是最有吸引力的人,他最有向心力,就像水一样甘居卑位,所有的水源都流向它,反而它容纳了所有的东西,所有的水源。而我们做人如果能做到就叫有容乃大,我们的胸怀就是卑位,我们什么东西能接受,接受这个人、事、物,接受他人,那么你就容纳了他人,你就会感化他人,感染他人,因为你接受他,你就会感化他,我们就是不接受,连夫妻之间都不接受,父母与儿女之间相互不接受,甚至很多人连自己都不接受,都包容不下,你不烦恼不痛苦?
过去讲小市民小市民,就是指那个心量很小的人,就像针尖那么小,他连自己都容不下。所以他整天都是烦恼,整天都在抱怨,左右邻居怎么也处不好,天天都在抱怨别人不好,小市民,主要是心量。
所以水启发我们的智慧,这是随顺,因为广目天王看到的世界是变化的世界,那么我们从变化的世界中能不能去感悟人生,增长智慧,看到在变化的大千世界,从中去领悟花开花落,就像古人所形容的,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我们从中去感悟人生了,我们要执着什么?你所执着的那个东西也许很快会消失,你只有珍惜它,爱惜它,它消失了你就接受。或者你所讨厌的那个东西,也许是启发你人生智慧的最好的东西,佛教称为烦恼即菩提,什么叫烦恼即菩提?烦恼本来是不好的东西,为什么又称它为菩提呢?菩提就是觉悟了,烦恼跟菩提有什么关系?跟觉悟有什么关系?关键是你经受了烦恼,你感受到了烦恼的存在,你知道烦恼来了的知性,你觉悟了,你知道烦恼来了,这个知性,那个知道就是觉悟。
所以我们古人发明知道两个字,知就与道吻合,就叫知道,烦恼来了你知吗?你不知,你随着烦恼跑了那就叫不知,你知烦恼来了的知并不烦恼,就那个东西叫菩提,很重要。
所以在这里也可以教大家一个禅修的方法,怎么样去超越烦恼呢?当你的烦恼来了就告诉自己我知道,我的心在烦恼,不是我在烦恼,这个心跟我就分开了。你的那个烦恼的心原来是一个妄想心,不是真心,真心不会烦恼的,你的真心是到,你的真心是佛性怎么会烦恼呢?你知道烦恼出现的那个知,它就是道,就是你的本我,就是你的本来面目,而那烦恼的心只是暂时的,就像那蓝天,蓝天下出现了一个乌云,就代表烦恼。蓝天才是你,蓝天如若不动,知道烦恼来了,他不迎不送,随它去吧,他关照着烦恼,看着烦恼的来去,就那个蓝天才是你,把他形容一下。
所以烦恼来了的时候顺应它,知道烦恼来了去感受烦恼的存在,但是不执着。你要知道一定要告诉自己,我知道我的心在烦恼,不是我在烦恼,就这一下,你就超越烦恼了,那个烦恼很快就会超越,你会感受到烦恼的存在,但是你不会烦得要死,你会慢慢的脱离烦恼,关照烦恼的存在,你会感觉到很妙,烦恼的好像不是你,你找的那个到底是什么,此刻你就在觉悟,因为烦恼使你不断地觉悟,这就叫菩提,烦恼即菩提。
这是水的五个优秀的品行,我们就要是通过对大千世界的认识,我们去感受我们对大千世界花开花落,白天黑夜的交替,春夏秋冬的轮回,我们去感受去感悟人生,在不断变化的万物中,我们能感觉到有一个东西能提醒我们,那就是看到了变化,我们才知道原来是无常的,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都是无常既然,那么你去执着它干什么?我们所有的烦恼就是因为我们执着它,要想把它成为永恒,我们认为情感不能变,变了就不能接受,为什么会变呢?不是相爱的时候说的是海枯石烂不变心吗?怎么过几年就要变了?想想看,万事万物都在变,情感难道不变?情感也是因缘法,既然是因缘法,就是无常的,它必然会变的,变了我们只能接受它,你不接受你就会不断地折磨自己,让自己更加的痛苦和烦恼,所以要懂得接受。
包括你所拥有的财富,拥有的健康,拥有的朋友,也许同样会产生变化,也是无常,既然是无常,只是告诉你一个智慧,珍惜,好好珍惜,至于它要变,你接受,它是无常嘛,就像夜晚要来到我们接不接受?接受,秋天来了冬天还要来,我们也要接受,冬天很寒冷我们同样接受那份寒冷,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这就是我们的广目天王,要增长的智慧,智慧来自于看到的大千世界中去增长智慧,见多识广。
再里看,说到变化,我们的人生变化就太大了,我们这个人生从生下来到离开这个世界,每七年彻底地变化一次,从生理上每七年你的细胞彻底的改变一次,全部换完,你全身的细胞七年一个轮回,给你换的干干净净。这是生理上的。
心灵上的,心灵上的也同样,人的心态,人的成长,人的变化,心理变化也是每七年产生一个大的飞跃,七年一次。所以你要想健康吗?你要使你的人生更加美好有意义吗?你要把住每七年的变化。
七年怎么变的?我们从生下来开始,人生下来零到七岁这七年就是小孩子,小孩子这七年是绝对的自我中心者,他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那个我就是自己,以自己为中心的,不是自我是头脑,因为小孩子是心灵的,他靠心灵去感受一切,所以他认为他的心灵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小孩子一切都围绕着他转,就像父母都围绕着他转,爷爷奶奶也围绕着他转,因为他是中心,你不满足他,他就要闹,要哭,脾气很大,所以他是中心,他看到花朵他就认为花朵是为他而开的,他看到太阳升起他认为这个太阳是为自己升起来的。
所以孩子他总觉得他是一切,他是中心,他虽然无法用头脑来表达,但是他心里边感觉到的,他就是世界的中心,没有错,孩子是从道里边出来的,他与道吻合,所以小孩子更接近道。正由于如此,他觉得万事万物都跟他是一体的,都是为了他。所以他在那儿玩一堆沙,他认为那个沙就是他的整个世界,他会把其它世界都忘了,他在沙滩上捡贝壳,捡贝壳就是他的整个人生,就是他的整个世界,他会把所有的事都忘了,连吃饭回家他都会忘掉,他会安住在当下,他会完全活在当下的,更像有禅意,小孩子更像有禅意。
他要是欣赏一个东西,或者欣赏花,欣赏一个什么小动物,他会完全地投入,他喜欢的玩具,他有完全地投入其中,他的身心都是一体的,甚至跟那个东西融为一体,跟他所看到的东西,所喜欢的东西他们完全形成一体。这就是零到七岁的孩子,这个期间是绝对自我中心的,他认为整个世界是围绕着他的,他是中心。
正由于如此,孩子的教育零到七岁太重要了,让他感受这个世界,并且让他用正面去感受这个世界,不要给他心灵中产生负面的阴影,产生那些不该有的东西的印象进去,进去了以后他就会分裂这个世界。那么在他的潜意识今后张大了,他的心态就是负面的东西很多,隐藏在他的潜意识里面,时常都会爆发出来,影响他的人生,影响他的人生成就和美好或幸福。所以零到七岁之间最好是看到阳光的一面,感受到美好的一面,要让孩子去感受大自然,与大自然在一起,与美好的事物在一起这很重要。这是零到七岁。
七岁以后到十四岁,人的生理和心理又要产生一个巨大的变化,七岁到十四岁之间的孩子就开始好问了,看到什么都问,他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了,不是以自己为中心了,他去感受外面的世界了,对外面的世界更加的好奇,看到什么都想问,看到什么都想认识了解,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对同性的友谊非常的尊重,他喜欢同性,比如说小男孩喜欢跟小男孩在一起玩儿,玩得很尽兴,小女孩又喜欢跟小女孩玩得很尽兴,因为这个年龄段是重同性情谊的年龄段。
而在这个年龄段里面,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小男孩怎么喜欢跟小女孩在一起玩儿,那么这样的小男孩今后就带一点女性气质,那么往往就被其他人看成这个孩子今后会变成一个偏女性的男孩,这就是他从小的时候在女孩子堆里面就变成这个性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