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主要讲,覆盖集雨保墒节水技术集成,主要讲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我首先简单的讲一下,覆盖集雨保墒节水技术的概述。
我们都知道,农田覆盖集雨保墒节水技术,是利用地膜和作物秸秆等覆盖地面,抑制土壤水分蒸发,蓄水保墒的一种栽培技术。旱作农业区土壤蒸发量大,水分蒸发强烈而损失保蓄入渗土壤中的有限降水,只有通过不同形式的覆盖,认为形成一个土壤与大气间的隔离层,隔断土壤与大气交换通道,从而减少土壤的蒸发损失,达到雨水高效利用的目的。
覆盖技术的应用,不仅对耕作制度改革,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我讲一下主要技术模式
主要技术模式有以下五项大的技术模式。
第一,双垄沟集流增墒技术,我国旱作地区频繁的春旱,常常影响到作物的下种和出苗,为提高蓄水保墒效果,旱区农民大面积采用了地膜覆盖方式,但是玉米种植大都采用弓型垄,种植禾苗在弓型垄的两侧,这就使宝贵的雨水流到地膜的两边,雨水不能被充分利用,经过多年的实践,人们发现玉米种植在原弓型窖背上,在开两条细沟,就能很好地解决降水的入渗,人们叫它集流沟,它能将春季少量的雨水集流到沟内,供作物吸收,这项看似不起眼的变革,在干旱贫困的山区推广以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这项技术主要的技术要点是:在原弓型垄覆盖的基础上,在弓型垄两边,再开出两条间距40厘米,深5厘米,宽10厘米的小垄沟,覆土后膜上形成二条凹陷的集流沟,如果遇降雨,能使膜上雨水集中渗入膜下,所接纳的雨水集中流入播种孔,入渗到作物根系周围,增加膜下土壤墒情,有效提高降水利用率和一种栽培方式。该技术除具有常规地膜覆盖增产效应外,可有效提高降水的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
首先是集雨蓄水的效果。
覆盖集流增墒,可以提高降水利用率12.5%,比平垄栽培提高2.8%,根部渗水深度增加到1倍以上,膜上降水利用率提高了3倍,出苗率也提高到8%到11%。
另外是增产效果显著,采用这项技术种植玉米,玉米秃顶减少0.13厘米,穗粒数增加23.6粒,百粒重增加2.5克,较常规亩增产70.27公斤,增产12.55%。
第二,主要技术模式是微垄覆膜集雨沟播技术
微垄覆膜种植在有的地方,也把它叫做膜侧沟播。它是以垄上覆以地膜作为集水区,沟内种植作物作为种植区。此项技术使降雨的水平分布变为垂直分布,使无效降雨或者微效降雨,变为有效降雨,通过对地块的起垄、整形、铺膜、盖膜、模际条播等技术,就是在小麦播种前,整地起垄后,垄上覆膜,垄沟两侧沟内播种两行小麦,提高降水利用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膜节水保墒效应,来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一种栽培方式。
这项技术的主要技术要点是:垄底宽25至30厘米,高10厘米,垄顶呈圆形,垄间距25厘米左右,用35到40厘米幅宽,厚0.006到0.008毫米的地膜覆盖,每垄膜两侧各种一行小麦,宽行距30到35厘米,窄行距15到20厘米,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节带幅。播种深度3到4厘米,条带宽度要一致,膜上间隔3到4米,压一土腰带,这样可以防止刮风揭膜。
该项技术,它是减少了地面的裸露,利用地膜的不透水性,切断了水分与大气的直接交换,有效阻止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具有明显的抗旱保墒作用,它的节水效果,其平均集水效率为87%,是土垄平均集水效率的12倍多,特别是能提高小雨的利用率。据多点试验表明,小麦种植区0到20厘米土壤含水量较露地增加5.5到9%。
增产效果也十分明显,冬小麦采用这项技术以后,改善了土壤的水肥气热的状况,产量得到提高。甘肃省静宁县大面积推广冬小麦微垄覆膜技术,多点测定,亩增产53.6公斤。
第三项主要的技术模式是:全膜覆盖双垄面集雨沟播技术,传统的起垄半覆盖技术覆盖率低,裸露部分水分蒸发严重,为了有效解决春季干旱影响播种的问题,达到最大限度的接纳降水,抗旱保墒的集水效果,从集雨和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的原理出发,在传统的起垄半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基础上,根据自然降水富集叠加,田间微型集水以及集水补偿供水,这一效应原理的思路,我们集成了膜面积雨、覆盖抑蒸,沟垄种植为一体的双垄面集雨沟播技术,使降水利用率和土壤水分利用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它的主要技术要点是:起垄方法是用齿距为小行宽40厘米,大行宽80厘米的划行器划行,用步犁来回沿小垄的划线,向中间翻耕起小垄,将起垄时的犁臂落土,用手耙刮至大行中间形成大垄面,起垄时形成两个大小弓型垄面,大小双垄面的总宽度是120厘米,大垄的宽度是70到80厘米,垄高10到15厘米,小垄的宽度是40到50厘米,高15到20厘米,缓坡地也可以沿着等高线开沟起垄,一般要在3月中上旬耕作成解冻以后,就可以起垄了。
这是双垄面全膜覆盖沟播技术的示意图,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小垄的宽度,作物是种在小垄的两侧边。
整地起垄后用宽130到140厘米,厚0.006到0.008毫米的地膜,每亩用量5到6公斤,全地面覆盖,膜面与膜面之间不留空隙,两幅膜相接处要在大垄的中间,用下一垄沟和大垄垄面的表土压住地膜,覆膜的时候,膜面与膜面,垄沟都要贴紧,并每隔1到2米压一条土腰带,这样一是可以防止大风揭膜,二是拦截垄沟内的降水径流,覆膜后在垄沟内要及时打开渗水孔,以便降水的入渗。
该项技术对微小降雨可以充分利用,弥补了常规地膜栽培的不足,显著提高了集雨的效果,田间形成了多个垄和沟,改变了微地形,增加了地表的表面积,使同等降雨条件下,作物种植区的水分增加到1倍以上,首先是它的集雨蓄水效果,经测定采用此项技术栽培的玉米,生长期它平均土壤含水量为15.94%,土壤含水量明显得到提高,它解决了如何科学地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下水的问题,使作物能在干旱区持续稳定的夺高产。
第四项主要的技术是,地膜覆盖再利用免耕技术
这项技术,它是采用地膜覆盖种植作物,第一茬作物收获后,不揭膜,保护地膜。当年或第二年春季在原有地膜上,种植下一茬作物的一种免耕抑制土壤蒸发保墒的技术。
它的特点是不破坏土壤结构,充分有效地利用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季的优势,蓄集降水,抑制土壤水分蒸发,降低土壤表面的径流,通过地膜周年覆盖,减轻冬春季水蚀、风蚀的危害,增加作物复种指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促进旱作地区农业增产增收,同时减少地膜的重复性投入费用,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该项技术,它适用于年降雨量350毫米以上的半干旱地区的川地、塬地和梯田上。
地膜覆盖再利用免耕技术,它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主要利用模式
第一麦收后复种地膜西葫芦,原膜当年点播冬油菜免耕的技术,比如在甘肃省东部地区,小麦收获在6月中下旬,麦收后结合整地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抢墒铺膜播种,一般在7月10日左右播种,降水多时,和海拔较高的地域,要适当的早播,选择宽70到75厘米,厚0.008毫米的地膜,以膜宽50厘米,平铺覆膜,膜面与膜面间隔20到30厘米,破膜点播两行西葫芦,窝距50到60厘米,每窝点2粒种子,播后覆土或用麦衣覆盖播种孔,西葫芦点播4到5天就可以出苗了,待三叶期,要及时间苗,穴留苗一株,亩保苗1300到1700株。采收头瓜的时候,要在0.5公斤时采收,采收后要视长势,同时做好病虫害防治,施肥等田间管理工作。
在原膜上点播冬油菜,山区一般在8月中旬,川区在8月下旬,用尖木棒破膜后,原膜上点播三行冬油菜,行距26厘米,穴距20厘米,每穴点播3到5粒种子,三叶期间苗,每穴留苗2到3株,亩保苗3万株。冬季我们要注意护膜保苗,油菜返青后,雨前撒施尿素20公斤,花期喷0.3到0.5%的硼砂溶液,花后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是也要做好田间的病虫害防治,第二年六月上旬收获油菜。
第二种利用模式是,西葫芦地膜覆盖原膜第二年点播玉米周年覆盖的技术
地膜西葫芦收获后,做好田间护膜工作,保证第二年地膜基本完好和为下一年玉米出苗,提供基本的墒情条件,第二年四月上中旬在原膜上,点播两行玉米,行距40厘米,株距50到60厘米,每穴点玉米2到3粒,三叶一心的时间要间苗定苗,穴留苗一株,亩保苗3000到3200株,拔节期后,在玉米的株旁15厘米处,打孔穴施追肥,一般亩施尿素10到15公斤。大喇叭口期再次亩施尿素2到5公斤,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第三种利用模式是,冬油菜复种地膜菜豆原膜第二年点播玉米周年覆盖的免耕技术
冬油菜在西北地区是5月中下旬收获,如果遇一次10毫米以上的降雨,就可以整地抢墒铺膜,铺膜的方式为不起垄平铺,带幅宽70到80厘米,菜豆播种在6月中旬,最迟在6月底前完成,每膜带上播两行,行距为60厘米,株距为60到80厘米,亩株数1850到2470株,菜豆收获后,第二年春季在原膜上点播玉米。
第四种利用模式是,玉米地膜覆原膜第二年再点播玉米的周年覆盖免耕技术
它就是玉米收获后,要及时将秸秆砍倒覆盖在地膜上,保持膜面完整,同时要注意冬季不让牲畜吃秸秆,而破坏地膜,以防止水分蒸发与散失。在播前一周将秸秆运出,扫尽残留茎叶,用秸秆和细土封地膜破损处,播种时打孔点播,点播孔要与上年播种孔,相错5到10厘米左右。
采用以上地膜覆盖再利用的技术模式以后,我们以麦后复种地膜西葫芦为例,平均它每亩投入是110元,加上用工投入也就是210元,投资不大,群众有一定的承受力,在播种35到40天就可以收获。从种到收,它不超过80天,也就等于在3个月时间内,增加了一茬作物,亩收入最少在900元,除去不包括人工在内的成本投入,亩增加纯收入790元。
油菜收获复种地膜菜豆点播玉米这项技术,仅菜豆每亩产量1984.4公斤,收入2381.3元,扣除生产性投入,增加纯收益达到了2038.3元。
采用这项技术以后,一是充分利用光、热、水等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优势得到整合利用;二是实施周年地膜覆盖,抑制了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具有显著的蓄水保墒作用;三是有利于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开发,为半干旱地区,多种增收途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四是有利于农业的节本增效。
第五种主要的技术模式是砂田免耕栽培技术
砂田是在年降水基本可以供给耐旱作物生长的条件下,它是利用湖河沉积或冲积作用,产生的卵石、砾石、粗砂和细砂的混合体,和单体作为土壤表面的覆盖物。根据种植目的的不同要求,在地表铺设厚度不同的覆盖层的农田,并应用一套农具和耕作种植技术,种植大田作物,瓜果和蔬菜,而达到减少蒸发,增加降水有效性,从而获得农业收成的一种特殊的覆盖免耕方法。
该技术可最大限度地接纳和利用雨水,充分发挥砂田的增温和保墒作用,如砂田加地膜覆盖,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增发和损失,而且能在栽培区域内,形成微集流环境,无效降雨变成有效降雨。生产实践表明,在持续干旱土壤墒情差的条件下,砂田穴浇点播再加地膜覆盖,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干旱,而无法春播的问题。
这项技术其主要作用和效果表现如下:
一是蓄水保墒,提高水分利用率;二是隔热保温,提高温;三是减轻盐分积累,防止土壤盐渍化;四是减少地表径流、保留水土;五是减少养分损失,保持土壤肥力;六是抑制杂草,减轻病虫危害。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甘肃省惠宁县,2005年全县种植砂田籽瓜9.2万亩,平均亩产瓜子是75公斤,总产值达到了7000多万元,籽瓜种植已成为全县区域性特色产业,由于市场销路好,比较效益高,越来越多的农户靠种植籽瓜实现了脱贫致富。一些干旱贫穷出了名的穷村,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康村。郭城驿镇扎子塬村,它现有砂田是1.3万亩,全部种植了籽瓜,该村种植砂田籽瓜,在50亩以上的农户有50户,30亩以上的有150户,20亩以上的有300户,亩收入以450元计,种植户最高收入可达2万多元,70%以上的农户收入过万元。郭城驿镇腰井村农户种植砂田籽瓜,最少的15亩,收入1.2到1.6万元,最多的50亩以上,收入5到6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450元,其中80%的收入来源于种植砂田籽瓜。
第三个方面,我再简单讲一下技术应用的前景
应用这些技术,为提高旱作农田水分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农业自然优势,整合旱作农业资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旱作区农业生产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今后发展旱作农业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推广覆盖保墒节水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好,今天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