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之旅—记汤佩松先生的一生(下)

讲师风采
匡廷云
讲师简介:
匡廷云,女,1934年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主要从事光合作用的研究。匡廷云院士是中国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光合作用高效光能转化的机理及其在……
视频简介:
汤佩松:中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03年11月12日生于湖北浠水。1925年毕业于清华,1927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学士学位,1930年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获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历任武汉大学生物系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农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国际植物学会名誉会员等职。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回到北平以后,学校聘请汤佩松重任清华大学农学院长。那么他当时建院的思想就是要把清华农学院能够培养出从事生物学基础研究的创新人才的基地,而且也要培养出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的基地,而且在清华大学招收了两届毕业生。在清华大学农学院,他也取得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成果,也就是1951年汤佩松和他的研究生阎隆飞先生,也是解放以后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一次证实在菠菜叶绿体中存在碳酸苷酶,当时在国际上争论得很激烈,认为碳酸苷酶只有在动物的血液中才存在,但是他第一次证明了植物体内存在。而且这个研究结果被航空航天局将植物碳酸苷酶用于宇航舱中,是作为生命保障系统,来维持气体的平衡。 那么后来进行调整以后,清华大学的农学院、北京大学农学院等,就合并成北京农业大学。那么他出任北京农业大学的副校长,但是非常遗憾的、可悲的是在这个时候进行思想改造。那么汤佩松是北京市重点批评的名教授之一,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批判以后免掉了他的副校长的职位,最后就把他调到了上海植物胜利所任植物胜利所的研究员,兼任复旦大学的教授。 那么后来,在1954年之后他就回到了北京,既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又是北京大学的教授,而且在北京大学他建立了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南开大学植物生理研究室,也就是说把这三个学院的植物生理学家、植物生物化学家组织起来,成立了北京植物生理实验室,是中国科学院的,但是当时是建到北京大学的。而在这以后,他培养了中国一批植物生理学家和植物生物化学家,而且在这个时期也取得一系列的创新成果。那么其中也就是汤佩松和吴相钰教授,发现了水稻硝酸还原酶的诱导形成,这是第一次报道了植物体内适应酶的形成。这一发现大大推动了作物营养施肥的研究,以及在酶水平和分子水平上阐明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这篇文章是发表在《Nature》上,这个也可能是我们解放以后,在中国做的工作,在《Nature》上发表文章最早之一。而且在这个时候,汤佩松他非常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听说他当时开始研究呼吸代谢,特别是呼吸代谢途径的条件与控制,那么他以水稻为材料,也就是说水稻他在不同的发育时期,不同的外界环境条件,它的呼吸代谢也是多头的,但是有主有次。比如说水稻它要是生长在水域的环境里头,它呼吸代谢就是以无氧呼吸为主导;假如说土壤水分改善、土壤空气改善,它能进行有氧呼吸。那当时说明了水稻它存在着多头呼吸路线,在不同的生长、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环境下,有主有次。那么当时生产上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在育秧的时候,都是水育秧,水的温度要低,淹在这个水里头,烂秧烂得很厉害,这个水稻的产量影响很大,当时他从他的理论研究出发,说水稻需要有水,但是假如说把它根部的水分条件改善、空气条件改善,它们进行有氧呼吸,能量代谢的高,呼吸与物质转换的效率高,那能达到它育秧的目的。结果他就把这个水育秧,就是秧前投到水里头秧苗,把它改成施秧,马上就解决了水稻烂秧的工作。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