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地震之漫谈地震预报(下)

讲师风采
石耀霖
讲师简介:
石耀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1944年生于广西桂林。196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6年在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视频简介:
地震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晃动。预报地震的方法大体有三种:地震地质法、地震统计法、地震前兆法,但三者必须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尽管地震预报还没有过关,但是地震工作者根据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形成了一定的地震预报体系,当然这种体系并不十分有效,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那么有这五个技术环节,我们研究地震对象本身还可以分成三大过程,地震孕育的过程,地震破裂的过程,震后调整的过程,孕育特别临近破裂的时候,可能会有些非现象和现象,因此在一些前兆上可能有一些反应。那么这是一个几年、几十年孕育的过程,甚至百年、千年,地震破裂的话可能零点几秒、几秒,大地震在一二百秒也就完了,所以是一个很顺序的过程,那么震后调整的话在几个月或者几年之内的话有时候还有比较大的调整大,相当比这时候可能快,竖一个像级的差别,所以也是单独需求这个提出研究的一个阶段。 那我们就看看展望一下看看这三个方面我们都做的怎么样,孕震方面,那么你们特别有非地震专业的学生,那么你们可能到网上查过,为什么会有汶川地震发生,这是GPS测量出来的一个运动的方向和大小的这样一个图,那么到网上一查,这是我抄来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那么碰撞的时候的话呢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和物质向东缓慢流动,那么然后的话呢碰上了四川盆地的干性的板块的阻挡,造成各大因素其中,这就发生地震,那么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是对的,但是够不够呢?这个应该说是不够的,因为你随便问就可以提出几个问题。 像在四川盆地这一次,我们看就没有大地震,在高原一侧有一些比较大的地震,但最大的地震反而在这里,为什么?地震发生在10-20公里的深度为主,为什么?为什么不是更深或者更浅,那么在南边我们主要是挤压逆掩断层,在东边的话除了逆掩断层之外还有水平错综的成份,为什么?随便提一些问题的话,你刚才那样简单的定性的结论的话就没法回答了,那么我们就根据刚才原则,根据我们对结构的了解,对岩性的了解,可以建立一些三维的模型来进行计算,计算的时候用的边界条件,可以用GPS测量的差值来给的边界条件,那么在这里我们要先说结果事先要说一个,因为有些人的话觉得你们搞模拟的话你们想算出什么,还不能辨别这辨别那就算出一个东西来,你们算的东西信得过吗? 那么我们说这里的话我们是用一个弹性模型算的,那么这图中的红色表示应力高的,蓝色表示应力低的,那么这两张图的话表示垂直于断层走向的压应力,这两张图是表示右旋水平的剪应力,这张图是地震活动性的,我们看的出来地震活动性高原一侧的话在这里的话应力并不特别高,那么在剪应力在这种地方就有,这个地方根本没地震的,所以的话我们用这种弹性模型的话算出来的高应力其实跟地震活动性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弹性模型没法解释地震活动性特征的,但是反过来,我们了解地下的结构,我们知道像这种地方,比较红的地方,就是地震波动比较慢的地方,就刚才这里是汶川,那么地震波速度慢的地方往往是温度比较高的地方,温度比较高的地方它的这个柔性也就比较高,岩制系数会比较低,所以同样的跟刚才一样的,别的都一样,只是说你认为理想弹性是不对的,我们明明知道高温高压下岩石是柔性的,你不能用这个理想弹性去算了,那么我们用马克斯岩性体去算,甚至跟刚才的图的话完全不一样了,那么这边的话应力很低,这是对应没有地震的,这边应力比较高,对应的是有地震的,这不叫应力,叫应力增长率,因为我们不知道应力的绝对值,我们它作用以后的应力增长率,应力增长较高地段是在上地壳的底部,大概10-20公里的地方,这是红的,所以对应的最大岩石活动性,那么挤压的话我们看出来在西南段是比较大的,所以这边是以断层为主,在东北段的话呢这个剪应力越来越增加,所以东北的话有一种减轻的分量。 那么在算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输出的是什么,是基于观测的结构模型,基于观测核试验事实验的物性,基于地表GPS观测的边界条件,不知道什么呢?深部的边界条件,我们只能做一些简化的假定,初始应力条件,不知道,我们之梦从0应力出发计算,边界位移的历史我们也不知道,所以假定从0起后是个恒定位移的数据,我们得到的是什么呢?稳态或者叫准稳态,应该说应力的增长率,而且发现这个应力增长率的高低与地震活动性是有相关性的,我们得不到什么呢?地震应力的绝对值,所以究竟哪里最危险我们不知道。 我们肯的出来整个龙门山上地壳的底部都是高应力增长区,现在我们只断了这三百公里,这有一百公里的话没有断,那么就是在我们做芦山地震之前的话我们也看的出来,这是个高应力增长率,那我们已经知道了,但是我们不知道它的应力演变历史,所以应该加强应力的绝对测量,就是应力状况,和应力变化叫做相对测量。 那么我们看从原来定义的高应力增长区,我们也可以算出一个地震以后会引起应力的变化,这样从而把危险区的话变的更危险的断层、地区勾画出来了,那么这里也是变的更危险的一个地区。所以的话芦山地震可以说呢我们一点也不觉得它意外,因为本来呢三百公里一撮,这一百公里没撮,而且这一百公里是,本来也就是一个应力增长率比较高的地区,何况汶川地震又加剧它的危险性,但到底三年震、五年震、二十震、一百年震我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