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图学技术和云计算的融合

讲师风采
孙鹏颉
讲师简介:
孙鹏颉,北京市计算机中心CAE事业部经理、高级工程师。
视频简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以高科技知识带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新标志,与以往基于体力和机械劳动基础的发展方式不同,现代科技的进步将世界经济,金融,信息等行业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大环境中,现代计算机的运用也日益广泛。现代图学技术和云计算机的融合又有怎样强大的力量。敬请关注本集视频,听北京市计算中心CAE事业部孙经理为你讲解。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今天可能更多的是从另外一个视角来谈一下计算机,尤其是计算技术云技术和我们现在图学技术的一个融合。 首先,我先介绍一下我们计算中心有一些情况。它是有40年的历史了,然后最早是成立于1973年。1984年就正式归为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管辖,2000年开始我们响应国家的号召转制为全民所有制的企业。从2009年开始,计算中心就是从传统的这种高性能计算的服务开始向做工业云的建设这个方向开始努力,它的目标就是利用现代的这种云计算的技术和这种理念以及这种模式集成世界以及国内先进的这些优秀的软件厂商提供这种平台层和底层的这种支持,尤其是为我们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助推他们技术转型,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这是我们中心目前的一个硬件资源情况,我们从一开始2009年开始搭建集群,从最初的20万亿次到50万亿次一直到现在大约有超过200万亿次的计算能力。其中涵盖了50万亿次GPU的计算能力。 我们存储是总用量超过了EPB,内部的计算结点是通过这种高速的,也就是互相连接保证这个数据的传输的快速、高效、安全。然后和外部我们有电信的以及联通的接入,还有教育网,包括IPV6,还有IPV4。另外我们也开通了这种国际VIP的专线服务,我们现在也是跟包括丹麦的DTO大学也在进行合作。 最早的北京工业云的情况,因为大家可能听到,因为刚刚雷总,包括刘总也提到了工业云。其实我们这个都是北京经信委牵头来筹建这个工业云的情况,由于数码大方那边的产业链比较长、比较优秀,他们可能主要从CAD到后面的CEM、CPP一些东西。计算中心这边,因为它专注于计算服务,所以说我们更多的是从CAE的角度,包括产品结构、流体方面的优化方面入手,我们两家等于是一起合作来推动这个工业云的建设。 这个工业云的三个主要是包括创新、降成本以及升效率,这个我不再说了,这个大家应该比较清楚。 这张图是工业云的一个生态图,大家看到最底层的是平台运营商提供的这种,包括这种资源级的支撑虚拟机、存储、网络以及一些其他的功能设备。向上提供各类服务,最上层是像这种工业设计机的应用,这种应用可以来自于我们成熟的商业软件的厂商,刚才已经说过了。也可以有一些第三方的就是这种开发人员或者是科研工作者将他的软件可以移植到我们平台,而我们这个使用者将来我们会有一个统一的门户,通过我们的门户接入之后使用不同的软件以及硬件服务。 我们目前北京工业云的应用分类包括这种CAD、CAE、PIM、ERP这些主流的跟工业信息化和工业化相关的软件。然后方案类的包括这种管理类、搜索类的,还有一些像这种行业类的应用像科学计算、培训、能源、健康等等。这种工具类的应用,像传统首先我们提供工具类的就是对于一些企业它本身具有研发人员,而它可能会觉得对于这个软件和硬件的投入会比较,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然后它与此同时可以通过使用我们平台调用它所需要的软件来进行它的产品的研发、更新,这是一个传统的软件的使用模式。这是CAE的,比如说一家做拉丝模具设计的,它可能传统的过程是需要这种CAE工程师进行前期的建模,进行这个断面,包括定性带这些倒绞的这些进行改变析来观察它的磨具,包括将来拉丝之后丝的弹应力的情况,这是一个传统的CAE的仿真流程。 我们这个平台现在还提供这种企业定制化级的应用,刚才我们看到同样一个应用我们抽象出来这些可以参数化的这些特征帮企业开发成一种可以具备外部特色的访问的应用,直接可以在这种界面里提交它设计人员的一些修改的参数。也就是说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第一就是说它不需要专门去引进一个高端的CAE工程师,还是那句话设计人员只需要懂你的设计不需要懂你的仿真,这样同样的设计人员可以看到将来你设计方案的一些力学方面的特征。 然后这张图是概述了一下我们现在还支撑着一些行业类的应用,包括教育、培训,因为现在培训也是将来对这种Elearning这种方式现在国家也是比较提倡,包括我们跟中欧互联上线的培训的这种云、科学计算云等等。 第三个,我讲一下我们中心的仿真云计算平台。它主要三个特点是包括,是集了传统的这种工程HPC计算能力与图形处理能力,还有就是说新平台对于数据的管控。同时集成了多种CAE、CID以及CAM等产品。 我后面会有一个动画去演示这个流程,目前来说企业购买的工业软件资源,还有硬件资源大多呈现了这种分散、无序的状态。其实我们也了解到很多像中石化,包括像这种航天可能他们本身来说资金上是充足的,他们更多的偏向于自己去采购搭建一套系统。可是这种资源利用率并不是很理想,这是我们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尤其是硬件和软件,通常情况下这个软件构建来说一年使用一两次,这个对于国家来说可能也是一种浪费。然后资源调度和项目的匹配也不是很,这个环节做得也不好。包括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