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儿地理漫谈(二)

讲师风采
陈溥
高级工程师
讲师简介:
陈溥,高级工程师,曾任北京热力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发表各类作品250余万字。发表《扫描北京》系列丛书(《皇城遗韵》、《紫禁逝影》、《崇宣旧迹》)等。
视频简介:
在西四南大街与西安门大街相连的丁字路口往南一点儿路西边有条砖塔胡同,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它在元代时,就叫“砖塔胡同”。因为在这条胡同里有一座用青砖建造的原七级后加高到九级的密檐砖塔——万松老人塔。转塔胡同的西段,因在金融街的范围内,已被拆除,建成了一个高档小区。因为北京的历史的文化保护区在砖塔胡同以北,恰恰它不在区内,但作为北京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的万松老人塔,应可保存下去。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大家经过初步鉴定呢,说这个瓷片都是明朝的,最早从明早期开始,到明中期结束,所以大家认为,这个瓷坑可能是在明的正德末年,或者嘉靖初年挖成的,成坑年代呢,专家们意见基本一致。但是从哪来这么多瓷片,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瓷片,这个却众说纷纭,谁都有谁的道理,大家说不服谁,我简单讲这么几个说法,其中一个说法就叫窑址说,就当是在毛家湾就有一个烧窖的窑址,烧出的瓷器由皇宫使用,但是因为宫里的要求很高,所以凡是不合格的残次品,就地砸碎就掩埋了,因此日积月累就有这么一个大瓷坑,这个听起来有点儿道理,但是经不起分析,为什么呢?因为一分析这个出土的瓷器是从好多窑口出来的,就是各种窑口瓷器都有,既有景德镇的,也有德化窑的,也有龙泉窑的,甚至也有定窑钧窑等等,说你一个窑口不可能出来这么多瓷器对吧。另外就是除了这个瓷坑以外,附近没有发现任何的窑址的遗迹,因此这个窑址说很快就被否定了。还有一种说法是漕运说,说当时这不还是一片水湾吗,说很可能这有一个瓷器的专用的漕运码头,把瓷器运到这儿,运途过程中,破碎的瓷器,就就地掩埋了,所以日积月累也有这么多,这个听起来也有点道理,但是一分析也不行,为什么呢?大家说运来的瓷器应该是新品,不会把旧瓷器运来,可是一看这个瓷器的碎片呢,大多数都有使用过的痕迹,是旧瓷,不可能运旧瓷来,另外说到漕运的码头,这儿更不可能有,因为元代的时候,漕运码头进城,总码头在积水潭,可是到了明朝,一方面因为水源越来越缺,水源稀少,另一方面也为了安全,漕运不许进城了,漕运的终点码头在通县张家湾,所以这儿不可能是漕运码头,后来还有各种说法,什么地震说什么等等,都被否定了。当这些说法都被否决以后,那究竟这个瓷器坑怎么来的呢?后来专家们就说,咱们应该从毛家湾附近的环境入手,看看毛家湾当时在明朝的时候,这附近有什么机构?什么地方可能产生这些碎瓷片。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