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自己之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

讲师风采
熊丙奇
著名教育学者
讲师简介:
熊丙奇,男,1972年7月生,四川资中人。著名教育学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编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为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
视频简介:
我们每个人,都在经营一个“个人企业”。那么,我们是谁?我们既是董事长又是CEO。我们要有“做自己的老板”的意识,要知道自己这个企业要提供什么样的产品,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要知道自己这个企业的未来在哪里,将走向何方,将发展到什么程度?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因为大学里面这样多的同学,你居然认识人极少,你可能说人心隔肚皮,无法去跟别人交流,但是就表示你没有融入这样的环境,没有融入这样的环境,你怎么样今后去立足,你怎么样去扩大你的交往圈。今后实际上我们不管是公司与公司的关系,还是个人与公司的关系,其实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你要学会人与人的交往。我在大学里面我可以很自豪地告诉大家,我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可以说在交通大学那个时候我认识2000个人,这个给我建立了非常宝贵的资源,就像我们现在做研究也一样,你有些时候去调查,你就是要通过熟悉的人才能调查,那我很方便地就能够在各个行业的人我都能调查到。这就是你的资源,而这种资源不是别人送给你的,决定不能是说等着别人的。 我曾经在2005年出过一本书叫做《世界500强对求职者的11条建议》,题目叫“天下无强”。当时这个书出来之后,是台湾一个资本家出版社,马上买了版权,这是很少的人力资源书是国内出版的,内地出版了,然后台湾再买去的。有很多人很奇怪,说我在大学里面工作,我跟这个500强企业交往也不多,我实际上也不是搞就业工作的,我为什么可以采访到那么多的世界500强企业的老总。要么是总裁,要么是副总裁,最少也是人力资源总监,这些人都是基本上不太愿意宣传的,因为他们都是一方面尤其是人力资源这一块,他们不愿意做这个形象广告,因为来找他们的人太多了,所以说很多时候采访很难,包括很多的报社的财经部的记者去采访500强企业,他都不愿意接待。但是我把它做下来了,我在一天时间里面,采访了30多个世界500强企业,而且没有一个是通过别人介绍的,全是我自己打114查询来的。真的,这个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你怎么能够查呢,你肯定是先要跟别人打个招呼,说谁谁谁要来采访你,能不能安排。没有,我打114,114查号台请问查谁,我说请问强生,那么强生特就告诉我电话,请转人力资源部,他就马上接通了嘛,他开始肯定会拒绝的,然后我就说这个我不收费的,因为他们可能以为要收费的,当然不会向他收费,然后我告诉他,这些文章肯定会发表的,要出书的。他们也是觉得没什么太大意义的,然后我说可以试一试。第一次打去他很烦,然后隔几天再打一次电话,再不行我再跟他发了一个传真去。那最后说,好,两个月之后我们看看也没有时间安排。他就实际上推你嘛,两个月之后我又打电话去了,他说那好,我们老总什么时候安排一下,见一下。我采访成功第一个,有了第一个案例之后,我把这个文章写好,我在报纸上发表,然后把报纸上发表的和我写好的文章在做第二次的时候我就把它发给对方,对方一看可以,就开始约我过去了。也比较顺利,就这样做了一年,就30个采访结束,然后报纸开连载,然后出书。 所以说有的人一直是想等着别人,所有的事情都是要靠他人来做,我觉得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觉得我们每个人,他应该有一个知道自己在哪儿的一个非常清楚的意识,要有个自我规划,自我投入,大学生毕业之后,实际上无非四个方面的人生的重大的选择。一个是你能不能创大业,我觉得创大业的是类似于今天我们讲的创业英雄,比如说马云、江南春、柳传志、俞敏洪,他们自己开创一个企业,然后可以养活数万人,把自己变成不是千百富,至少是成千富嘛。这种人其实大家可以观察他们的学历,大部分不是高学历,不是什么博士学位,而更多地就是他们是非常具有闯荡精神、冒险精神。大家知道任何事情是投入和产出。投入和风险它是成正比的,风险越大,投入越大它的产出可能就越大,收益也就越大。那么我们千万不要看那种创业者,成功的创业者,很多也是失败的创业者。可能是今天的调查显示,我们中国大学生创业的只有1%,就100个大学生里面有一个是创业的,而在1%的学生之中,成为率只有2%到3%。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是万分之二到万分之三,就是一万个学生里面,可能有两个是创业成功的,这还算是比较乐观的数据。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