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翰林院与翰林(上)

讲师风采
邸永君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讲师简介:
邸永君,男,汉族,笔名朝天,号太史堂主,1957年5月7日生于河北固安,历史学博士,第三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得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民族研究年鉴》副主编、中国民族……
视频简介:
清代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中国的封建制度达到顶峰,其政治制度是集历代大成之产物。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和体系——科举制度、翰林院制度亦随之发展极致。邸永君作为社科院的资深学者,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与大家分享了他研究研究翰林的经历。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我的题目就是翰林院与翰林。主要是清代的,但是清代是翰林院集大成的年代,也就是说从唐朝开始有翰林院,一直到清朝,研究清朝你必须研究前边,但是研究前边翰林的人,不一定研究后边。所以一般搞古代史的人,搞到清史就是集大成了。再以后咱们知道社会性质就变化了,为什么今年对这个清朝、对辛亥有这么强烈的认知,就是因为中国人对这个念头的整数看得很重。因为今年正好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一个世纪的变化。 这一个世纪咱们回首看看咱们中国,到底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是有目共睹的,一百年以前,咱们中国男人还梳着辫子,女人还裹着小脚。那在世界上那个形象可想而知。但是一百年之后,咱们中国的形象已经威胁到周围很多国家,甚至连美国人都感觉到压力了,所以这一百年,是咱们中国长足进行的一百年。咱们能赶上这个时代,应该说是非常幸运的,当然生在哪个时代是不能挑选的。有人觉得他倒霉,生不逢时,那实际上是你心态没有调整好。 从历史上来看,咱们中国应该是最好的时期。过去连吃饱饭都是个问题,现在没有几个饿着的,撑着的人倒不少是吧,说明粮食是绝对没有问题了,所以在这个时代,你如果还没有什么幸福感,那主要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能从别人身上找原因。当然作为一个个人,我们作为学者,尤其是搞社会科学、人文研究的人,我们不能直接地给国家创造什么财富,我们基本都是精神的。但是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价值,我们的社科院可以说,我的观点社科院就相当于过去的翰林院了。因为我研究翰林院以后,当然研究翰林院是阴错阳差,翰林院根本不应该由我这样的人来研究,因为清朝一共出现过6472个翰林。他们这6472个翰林,有多少个翰林后裔那就不好统计了。就是他们祖先当过翰林的人,到底有多少我觉得应该以十几万计。 这些人应该研究翰林,因为中国人对自己的祖先,都有一种人格神的崇拜。应该把自己祖先那些光彩发挥当世。但是没有一个翰林后裔研究过翰林,最后这么高深难度的一个课题被我给研究了,当然这种研究我一开始还并没有想搞。我一开始只是发现,我当时在北大读研究生,我就看这么多研究生在那读书,而且研究生这个制度说是从外国引进来的,Graduate Stuent就这个从英文里边往这边搞。我就觉得中国这么重视教育,应该有研究生,就是根据这个我才开始关注到庶吉士,庶吉士是翰林院的一个重要制度的一个重要分支。庶吉士也是翰林的预备资格,他要学三年最后考试留馆,才能算是翰林,很有点像现在的研究生,最后毕业之后拿学位。 根据这个才切入的这个点,但是切入了以后呢,我才发现这个课题别有洞天,就从1992年我关注庶吉士制度,一直到现在快20年了,这20年来我一直沿着这个课题,在一步一步地扩展,后来也影响到了我职业的选择,我后来研究翰林院以后,我就想哪个单位最像过去的翰林院,那应该就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因为现在英语的翻译它都是Academy。过去的翰林院翻译成英文也是这个。叫Empire Academy帝国翰林院。现在叫什么呢,叫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就是中国社会翰林院,就实际上翻译是这个样子。实际上Academy是希腊语的过去柏拉图建的那个学园,是那么一步一步地演化来的。 当然我强调社科院是翰林院也有我哥们的一个意思,这个意思呢,就是希望我研究的这本书呢,获得社科院的重视,因为不这样的话,那你出一本书太容易了。现在可以说没有几本书的人,在学术界是很少见的,有的人说我就不写,我因为说现在浮躁,那个我不承认这一点。你真正写得好,肯定会有人关注的,写不出来你就说你写不出来,你不想写就说你不想写,你不要说你写得好没有人给你出版。根本就不是那个意思,中国有一种职业价值选择,就是你真有才华,绝对地有人欣赏你,你放心。现在咱们找是找这种有才华的人找不到,一旦你冒出来了,现在摁着你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小了。 我们到了社科院以后,当时我是博士毕业,分到社科院,也不算分的,考的。因为一个单位,我们所算大所,社科院最大的所,那一年京外生源只要两个人,就两个名额,就可以把户口转进来,把家属调进行,这样就两个名额。有一个名额呢已经给了我们所的一个到部副所长的博士生了,也就是说它只剩下一个名额,大火来争了,考三门,当时我考上博士的时候,就有一个我的师弟北大的,就跟我说,大哥,你再也用不着考试了,因为博士都考完了还考什么。结果没成想到社科院来谋职先考试,还得考三门。外语重考,古代汉语重考,专业课还要重考,然后门门都要考的都得80分以上,然后剩下这几个人再扒拉,选来选去的,最后我还算是幸运的,留下了。 留下来以后,当月的工资485块钱,可以说已经到了90年代了。97年了,400多块钱的工资,所以就这样的生活条件你还要出成果,可以说我们只能用过去孟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