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翰林院与翰林(中)

讲师风采
邸永君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讲师简介:
邸永君,男,汉族,笔名朝天,号太史堂主,1957年5月7日生于河北固安,历史学博士,第三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得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民族研究年鉴》副主编、中国民族……
视频简介:
清因明制,设翰林院,置掌院学士两人,满、汉各一人,从二品。清掌院学士无文学撰述之责,是侍读学士以下诸官的名义长官,与唐宋之翰林学士有所不同。仕为翰林官者不仅升迁较他官为易,而且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例由翰林官为之,因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多蒙优待厚遇 。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所谓翰林院和翰林是两个概念,翰林院是个机构,机构它要运行就要有制度,所以这个叫翰林院制度。这个书实际上是从唐朝研究起到清朝,由于实行翰林院制度,最后形成了一个翰林群体,所谓的翰林群体就是翰林院所有的正式官员,从庶吉士以上都叫翰林,这个翰林最后就变成一个功名了。因为翰林院里面它也不能容纳这么多的人,经过3年以后,好多就出去了,而且从明朝开始,翰林和科举就联系到了一起,进士考中了以后,只有3个人是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的,剩下的人还要再考试,就是考庶吉士,前多少名的人考上以后,进入翰林院学习3年,最后散管,就考试,再留下才算正式的翰林。 但是只要进过翰林院学习的,一般的士人也以翰林目之,而且这种翰林的光荣是终身性的,也就是说你进过翰林院你就是翰林,一直到死,你都可以打着翰林这个牌子。所以清朝咱们知道,特别有名的翰林也是非常多的,现在你们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所有的名臣,尤其是汉臣,因为清朝它是满汉两制。满足人有好多人他不是翰林,他也可以当大学士,但是汉族的这些人,你要没有翰林出身,你是当不了大学士的。大学士相当于现在国务院副总理,就非翰林不入内阁。 现在这些有名的人,从咱们知道禁烟开始,林则徐,到后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蔡元培等等这些人全都是翰林,他们都在翰林院里边濡染过,而且都是一步一步从翰林院走出去的,这些人到后来我没有特殊地关注,为什么?因为他们太有名了,不用我关注,好多人写他们的传记,那个传记写的我觉得就有点太细了,从他生下来,一岁一岁,两岁,比较琐碎。实际上对于咱们一般的人,了解得那么细没有意义,你就把他一生最有亮点的那么东西点出来就可以了。我觉得应该是4000字左右最为合适,最多不要超过一万字,所以到后来我做翰林群体研究,就是用这种办法。我要研究一片人,而不研究一个人,这可以说无论从对个人,对社会我认为是出的力量最少,然后得到的收获是最多的,这叫中观,也不能算是微观。 咱们知道现在最聪明的人,就是看得最远的,那就是剑桥大学的霍金教授,霍金教授天天就是我们要想摆脱灭亡的命运,就必须尽快离开地球,天天就是这个。所以现在人家的研究,他说人类只还有200年的时间,我们不能把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吧,当然他是英语说,他歪着脖子说,现在连歪着脖子都说不了了,现在整个就是说他是用眼,来测一个什么东西,专门有人给他翻译他那个意思,但是他想的是最远的。在咱们现在为了一套住房在这拼搏,有的人想弄两三套,有的为多得一套而假离婚等等,这种情况下,人家霍金早就说了,咱们应该尽快离开地球,你别忘了,这个地方都不能待了,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咱们现在想的都是什么,尤其是那些平时不读书的人,一张嘴就知道,这种人那可以说当然我是有比较严重的精英意识的人。因为我们研究的这些东西都比较大,中观在一些人看来都觉得非常虚无缥渺。像霍金那些东西我都很关注,但是学术界的人,关注的东西也不一样。因为我们周围,我到了民族所,有一部分人他研究的就是底层的人,包括我一个大师姐很有名,她就研究满足的叫社会变迁。专门采访旗人老太太,80多岁,让她说她原来小时候吃什么,怎么嫁的人,生了几个孩子。这些东西也是值得关注的,但是我由于研究翰林院就使我一般的我关注的人层次都比较高,因为我也在胡同里住着,我现在砖塔胡同,砖塔胡同是北京元朝就有的胡同,唯一的一条,叫北京胡同之根。在那里那老太太,那老头,那绝对也都是老北京,我经常跟他们聊,但是我觉得他们说的那些东西有很多是不可信的。 因为我进入了砖塔胡同,我有这种意识,砖塔胡同就提升了我,第一我要对得起砖塔胡同,先发两篇文章,《砖塔胡同与两位文豪》我发的,然后《砖塔胡同与砖塔》。并不是说我不热爱砖塔胡同,但是砖塔胡同里边那么重的文气,没有影响到砖塔胡同所有的那些住了那么多年的居民。因为我住进之后我是86号,这边84号,鲁迅故居。鲁迅在1922年在那差不多住了一年,然后这边95号,张恨水,写了什么《金粉世家》等等。我夹在他们中间,我经常感觉到有一种文化的东西在熏染着我。他们就说你怎么一下,我是2001年1月份住进去的,2002年写的《马年说马》,也就是说在哪之前,我并没有感觉到我文笔有多好。但是住进去以后,我怎么就感觉到有一种力量,这个文章就是真正的好文章不是憋出来的,你要真正要肚子里没有,你索尽枯肠也没有用。 所以你还是要读,读完以后,并不是读的人都能写出来,好多人一辈子读了不少书,但是最后就写不出来,缺乏方法和途径,好多人就两较书橱,确实他就是一大书架,所以这两条你都得具备的情况下,你才能写,最后我就经常在我们单位包括在社科院,现在第一是有点名气,因为10年都写这个,那都是有人等着呢,到了兔年,兔年说兔该你了吧。但是写的时候时间是很短的,一般不超过2个小时,最后就等于有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