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 空间科技(五)

讲师风采
吴季戚发轫郭宝柱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空间技术专家,神州飞船总设计师
讲师简介:
吴季,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现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理事、国防科工局科技委成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2001年任我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卫星有效载荷与应用系统总设计和总指挥……
视频简介:
本次论坛邀请到的嘉宾是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戚发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航天项目管理和系统专家、原国家航天局副局长郭宝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现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吴季。在讨论环节,戚发轫、郭宝柱、吴季一起就同学们的问题展开讨论。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戚发轫:咱们2020年之前要建立空间站,间站就相当于我们工程师给科学院建了一个平台,建在天安门旁边的那个大戏院,到底演什么戏,这个戏好看,有用,我不知道。我希望咱们各位发挥你们科学家的头脑,能提出项目来,这个项目利用这么一个机会,我们现在开放了,说外国科学家要在我们平台上做实验我们也欢迎,按照现在的寿命,2020年那个时候国际空间站也到的寿命了,那个时候可能就是中国还没有起名字的空间站,中国人应该多搞点项目。所以我想这是那个平台做的事。 再有事情就是说可能在我们“十二五”期间要发射一个中国自己的火星探测卫星。那么萤火一号搭错车了,没下去,把我们事情耽误了。现在有可能2013年、2015年是火星离地球最近的两个窗口,错过了没有机会,现在我们积极呼吁,也在做这个事。 主持人:戚老师对我们寄予了厚望,他说如果我们真的有空间站这样一个平台,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够在上面努力科研,创造出自己的科研成果。 好,我再问一下郭老师,因为我们在座的大家可能都知道,中国科学院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中国航天领域具有一流的学术科技成就,是中国在太空领域奏响强音的主力,彼此一直有着深度的的合作。我想问一下郭老师,在“十二五”期间您能不能透露一下双方有没有一些合作的项目,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 郭宝柱:航天和科学院的关系,我说航天科技工业是密不可分的。刚才吴主任介绍了,航天最早是从科学院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航天还是离不开科研。比如说我最近想到的就是上海技术所,合肥那个鞍钢所,它都给我们提供了高品质的在其它的方面,那些电子设备,很多也是科学院。特别是我们的顶层合作,在空间科学的发展上将来是我们的平台,你们的科学目标和仪器,现在我看,从现在情况看,我们合作会越来越密切。是这样一来的话,我们之间的关系就有另外一个角色。 主持人:我现在就想问一下戚老师,因为我也知道中国航天事业从1956年开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光辉历程,这当中凝聚了我们几代人的航天人的心血与汗水。但就目前我国的航天人来看,他可能出现一种年轻化的趋势,就像我们在座的年轻人,作为年轻的学子,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注重培养些什么样的能力与素质呢,来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呢? 戚发轫:我想是这么看,咱们中国的航天有一个特点,到现在为止世界上大的航天大国,中国的队伍的平均年龄是最低的,大概平均起来35岁左右。美国当年阿波罗登月的时候,平均年龄是28岁,非常有活力,非常有创新性。现在是2010年年底我拿到一个数据,是平均年龄42岁。我最近看了报纸,他们快将近50岁了。俄罗斯的是60岁的人占43%。也就是说中国有这么一个特点。那么这个特点是中国发展的比较快,另外一方面确确实实文化大革命那十年有断层,通过这一段的调整都来了。我说这是一个朝阳产业,确确实实我是岁数比较大的,都78岁了,我觉得我们整个航天的队伍年轻人,我觉得有几件事要注意: 第一,确确实实要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这非常之重要的。有这个基础以后,你得把这个专业搞透一点。因为这件事情往往都是属于创新性的,长期的。要搞一个型号,锻炼一个人,不会像在民营企业,三年、五年、几个月就出来产品。一般来讲,刚才讲九年、七年、八年,这么大的一个过程才能够显示出你整个成果出来,要耐得住心。我参加过几个工程,1992年立项,到2003年才上天,就载人航天工程,干了11年。有的半路就走了,有的是这儿太苦了。我觉得搞航天的人,要想去做,有点思想准备,是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 第二,要立足于岗位。任何一个岗位我认为都是重要的,你们现在可以选择,别人问我,说:老戚你怎么选了航天?我到现在为止,从大学毕业以后到现在,所有都是分配的。我们学航空的叫我去搞航天;本来搞导弹要我搞运载;搞按运载搞卫星,搞完卫星又搞…没有一个是我愿意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需要,当然现在我不提倡你们都是这样,你们可以选择。但是要注意,任何岗位都可以出成绩,都可以出成果,只要你能够做得住,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 再一个,大的工程不是一两个人的,必须要有团队精神。当然现在科学发展到现在,也不能像陈景润一样,陈景润我想他也不是一个人,他总有一个团队,有一个集体。这种观念要是没有的话,估计你也难在科学上取得比较大的成绩。 我再说到一点,就是你们觉得应该听,什么意思呢?看到大科学家都是爱国者。没有一种爱,你怎么可能有动力呢?你看看钱学森,看看刚才说的这些人。为什么要提倡“两弹一星”的精神呢?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你热爱祖国,你才能无私奉献。你要不爱的话,你干吗去奉献呢?当然爱国不是一句抽象的话,爱国就得爱事业。我搞航天的,你说我不愿意干航天,你说我爱国爱到什么地方去呢?爱就爱这个团队,爱这个岗位,我想这样才有动力,那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