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的基本知识(二)

讲师风采
刘卫兵
副教授
讲师简介:
刘卫兵,副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央团校)青少年工作系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讲青年组织学、共青团工作理论与实践、公共演讲与辩论等课程。中国青少年研究会青年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约观察员。曾应……
视频简介: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党的领导下,共青团历经风雨走过了90年漫长的历程。关于团的基本知识有哪些呢?共青团员如何做到与时俱进呢?中央团校青少年工作系学术委员会委员刘卫兵教授从共青团的简史、性质、组织建设、品牌活动和标志五个方面为我们做了详细的解读。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接着这张照片是张太雷,下面左数第一个是高君宇,他是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中间蔡和森,也是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当年1920年代当过党的政治局委员,在大革命当中30年代初期英勇就义,也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学。 最右边是俞秀松,是上海市委青年团第一任书记,我们看了这五张照片,实际上在风雨如磐的年代,包括参加共产党也好,参加青年团都有相当大的风险,而且实际上我们也注意到,在这个过程中,青年干部本身他就是有不同的走向。实际上我们刚才谈到团的第一届委员会的五位委员,其实后来的人生轨迹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我们先从俞秀松谈起,历史上第一个团支部书记。俞秀松1899年出生,是浙江人,1920年在上海就参加了陈独秀发起的共产主义小组,后来创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再后来就是到苏联学习,在苏联学习辗转做工人运动工作,1935年被派到现在的乌鲁木齐新疆学院,相当于总工会的秘书长。后来1937年,被当时的王明和康生所陷害,被诬陷为托派,被苏联内务部押解到苏联,1939年未经审判就被枪毙了,所以英年早逝,才39岁。直到1962年才被追为革命烈士。现在在他的家乡浙江诸暨有俞秀松的雕像,表明对青年团成立的一种纪念。 我们再谈一下我们历史上团中央第一任书记施存统。施存统跟俞秀松都是浙江一师的同学,都是1920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小组的早期组织,施存统就是比较擅长于理论,1922年回国担任团的第一任书记,后来主办了团的机关刊物《先驱》,再后来在上海成立了培训革命干部的学校上海大学,担任过教授。但是1927年在蒋介石四一二政变以后,我们也知道在危险的状态下,一些不坚定的党员都脱党了,1927年施存统就脱党了,辗转在大学当教授,抗战的时候也作为早期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发起人之一,一直同情共产主义运动,帮助党做一些外围的工作。所以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担任过劳动部副部长,1970年因病去世。这是这二任书记,中间脱党。 我们再谈一下北京青年团的第一任书记高君宇,高君宇是李大钊先生之下的,也是很早就投身五四运动,投身革命,1920年担任北京第一任团的书记,1922年是团中央五人领导小组成员。1923年在国共合作的时候,作为党派到孙中山先生身边作为孙中山的政治秘书,但是非常遗憾,1925年因为得病英年早逝。他的墓就在北京陶然亭公园,在陶然亭公园河畔的半岛上,也是北京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到这里有一个小故事,1956年6月3号,当时在整顿北京规划的时候,要求所有公园的陵墓都要迁出去,当然除了很重大的像皇帝的墓之外。但是公园里面也没有皇帝的墓,陶然公园就牵扯到高君宇和几年之后去世的女朋友石评梅的墓,有关方面请示周总理是否要迁走。因为他和他女朋友合葬在这个地方,周总理就说革命与恋爱没有矛盾,留着它对青年人也有教育。所以这个墓就得以保留下来,这是北京团市委处的高君宇和石评梅的雕像,这是当时的墓志铭,刻着两个人生前最喜欢的印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先生的一首诗: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实际上我记得中央电视台曾经拍过一个半小时记录专题片叫《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实际上谈到革命者依然有情怀。 我们介绍第三个人物刘仁静。刘仁静是1923年团的“二大”担任的团中央第一书记,如果对党的历史了解,会知道1921年7月23号党成立的时候,当时13名国内代表,刘仁静是最年轻的党的“一大”的参加者,当年他是作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当年刘仁静才19岁。但是他的外语英语已经滚瓜烂熟了。后来1926年刘仁静被党派到前苏联的莫斯科的国际列宁学校学习,1929年学习回来之后,但是他已经堕落为党内的反对派,就是“托派”,是一个“托派”的骨干。后来回国之后不久就被党开除了,他就辗转当一个文人,后来也给国民党写过一些文章,被国民党收编在外围,甚至包括1948年也撰文对中国革命提出质疑。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辗转给他安排了一份工作,先是在大学当老师,后来在人民出版社翻译马恩全集边缘的翻译。刘仁静他是党“一大”代表,活的岁数最长的,1979年粉碎四人帮,党的“一大”代表都已经过世了,但是刘老先生这时候是国务院参事室的参战,虽然历史上一直脱离党的队伍,但是他晚年还是比较幸福,很多党史专家登门拜访,1987年因车祸去世,享年85岁。第三任等于也是背离了党。 再讲第四位张太雷,张太雷显而易见是1920年的党重要的领导人,当过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张太雷本身的俄语非常好,像当年的党“一大”、“二大”、“三大”所有代表团到苏联去,张太雷都是随行的翻译,是江苏常州人。他担任了1925年团的“三大”当选的团中央第三任书记。他后来是做党的工作,包括外联的工作。1927年我们也知道是很关键的年代,党的八七会议在武汉举行,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张太雷当选为中央政治局的候补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