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经验的科学总结 伟大事业的行动纲领……

讲师风采
施芝鸿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讲师简介:
施芝鸿,曾任上海市委政研室处长,上海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共浦东新区党校常务副校长,中共中央办公厅曾庆红同志秘书﹑中央办公厅调研室政治组长﹑副主任,2007年1月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视频简介: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一个有着90年历史的老党、大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决心保持光荣传统、把握世界大势、勇立时代潮头、永葆青春活力的宣言书、动员令。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鸿同志对这篇重要讲话的框架结构和内在逻辑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是广大读者学习和理解“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及时而权威的辅导报告。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施芝鸿:其实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并没有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终结,一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也不见得就会马上导致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终结,尽管西方的发展模式正在遭遇空前的历史困境,包括他们自身发展的困境,对外输出的困境,国际竞争的困境,特别是美国的民主、共和两党,前不久围绕国债上限,国会议员的对峙僵局,差一点导致美国主权违约。不仅对美国和世界经济形势构成了重大威胁,而且使西方的发展模式、西方的那套政治制度遭遇了空前的增长困境、通胀困境、债务困境、政策困境。但是总的来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社会制度看来它还会在我们这个星球上长期的继续下去。所以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应当从这种东振西乱、东兴西衰这样一种鲜明的对比当中建立起对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么一种制度的自信。 但是现在的情况恰恰是这样,我们有一些共产党人,一些知识精英在如此鲜明的、两种社会制度的声望戏剧性的颠倒过来之际,却奇怪的丧失了对我们自己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而整天闭上眼睛在那里贬损我国的制度优势,成天在那里激烈的美化、吹捧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恨不得在一个早晨把中国的制度改成西方那套三权分立、多党轮流执政的那一套制度体系。这真让人不仅要问,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这是鲁迅先生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他写的一篇文章,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明明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千疮百孔暴露出了它固有的矛盾和困境,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东方地平线上蓬勃而出的朝阳,在那里蒸蒸日上、在那里欣欣向荣,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比在当今的星球上是如此的鲜明,因此毫无疑问是中国共产党人和我们13.4亿中国人民都应当从这样的鲜明制度对比当中来建立起对我们自己创立的这一套制度的制度自信。 所以这种制度自信同我们经济的自强和文化的自觉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三自”,中国有一个叫“三自爱国会”,有一次我们开玩笑我们中国共产党这三自,第一要继续做到经济上的自强,就是要在独立自主而又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富强的、民主的、文明的、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叫经济自强;第二文化自觉,我们在坐的都是搞文化的,我们国家有一个著名的学者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他临终的前夕,他概括他一生的学术研究,他说中国人在文化上要做到四句话16个字的文化自觉,那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什么意思呢?在费老先生看来,每一个民族总是会赞美自己创立的美好的文明和美好的文化,叫各美其美,这样赞美自己还不够,还要有雅量去赞美别的国家、别的民族创立的有益于人类共同进步的美好的文化和美好的文明那叫做美人之美,赞美别人认为美的东西。然后美美与共,把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创立的美好的文化、美好的文明把它放在一起和谐相处,我们这个天下就能够尽快的走向大同。费老先生这四句话16个字的文化自觉,现在也已经成为我们830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文化自觉。当然也要进一步成为我们13.4亿中国人民的这种文化自觉。这讲的第二个自叫文化自觉。第三就是要做到制度自信,就是我们要始终相信鞋子是否合脚,只有穿鞋的人自己知道,就是我们穿着这个鞋子,我们中国的制度就好比我们每个人穿的一双鞋,你这个鞋子尺码是大了还是小了,当然只有穿鞋的人自己知道,别人怎么知道你这个鞋子是否合脚,中国的民主制度是否适合中国的实际,不是西方的民主教士爷他来告诉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民主制度,只有生活在这个制度之中的中国人民他知道这个制度是否合适。所以鞋子是否合脚只有穿鞋人自己知道,而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否具有合理性,也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如果离开了中国的实际,和我们已经取得伟大成功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而整天幻想着去另外的寻求依傍什么别的主义、别的模式、别的制度,那是注定没有出息没有前途、没有意义的。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