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贾传奇(六)陶朱教子(下)

讲师风采
李晓
讲师简介:
李晓,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国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历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日本北九州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主要……
视频简介:
在救不救儿子的问题上,范蠡为什么会有如此矛盾的心态呢?面对儿子被杀一事,范蠡为什么会如此不近人情?在这个事件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其实,这件事反映了范蠡在教育子女上一种常人难有的态度,在治国经商上,范蠡都有着令他人望尘莫及的能力,而在培养继承人方面,范蠡同样有着过人之处,那么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范蠡究竟有着哪些独到之处呢?而他的这些教育思想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李晓教授将……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设想一下,当初知道二儿子杀人被关,即将判死刑时,选择有几条,一是不管不问,二是不惜代价,动用一切资源,救出二儿子。这两种选择是两个极端。现在人有 法制观念,听司法机关按法定程序办事,一般会采用第一种。古代不同,人们法制观念淡薄,可能会拉关系,想逃避。范蠡走的是中间路线。 想了办法,却没尽全力,也因此导致了儿子的死亡,为什么这样矛盾呢? 想救是从感情出发,人之常情,那时,儿子犯罪,杀头之祸来了,一点表示没有,恐怕对他人无法交代。也无从心安。想救是真实的心态。可是,想救为什么不肯尽 力呢?因为他懂得知进知退,适可而止。即使救出也未必是好事,因为福兮祸之所伏。政治经济上获得成功的经验,如果这时知进不知退,只会招致更大灾祸。懂得 适可而止,儿子们未必懂得,财大气粗,就因此草菅人命,恰恰是最大的灾祸。救出二儿子,只会助长这种情绪。以为什么都能搞定,恰恰是巨大灾祸。儿子被判 刑,也未必是一件坏事,祸兮福之所倚,如果让子孙记住教训,以此为戒,谦虚,懂得退让,何尝不是幸事?想到这里,能不笑吗?是透着智慧的笑。后来事实证 明,这笑声有道理。 “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大万。”后来,年老了,衰老了,把经营家业的事交给子孙,字享晚年,子孙经营下,得到更大发展,累资巨万, 相当于现在的亿万了。刘向写过《新序》,故事说战国时梁国发生怪事,有人定有罪有人定无罪,正当不知如何是好时,想起了一个人,说陶朱公这人就是平民百 姓,能做到富可敌国,说不定是有过人的智慧。不如把他请来,看他有什么办法,派人请来陶朱公,向他介绍案情。请问怎么办好呢? 陶朱公说,我只是平民,不懂得怎么断案子,既然让我说话,我勉强举例,我家里有两块玉璧,尺寸大小光泽一样,价格相差大,一个一千镒一个五百镒,梁王也奇怪。陶朱公说,从侧面看一个厚度是另一个的两倍。陶朱公说的是为人要厚道,玉有厚度值钱,为人厚道就得人心,尽量不定罪,梁王就没有定罪,梁国人高兴。刘向讲故事评论说,要厚道,薄了就容易碎。厚容易长久。掌权的就要厚待百姓,才能长治久安。这里的陶朱公应该是范蠡的后代。这表明后代一直没做官,是专业的 工商业者。后代继承家业后达到了富可敌国的地步。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