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二)合理的利益格局
1. 利益关系调整的目标和手段
当前,对于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我主要想说的是要调整三个方面的利益格局:一个是城乡之间的利益格局。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城乡差别很大。第二、地区差别,东、中、西的差距也比较大。第三、群体之间的差距,也就是说,富裕群体和弱视群体、不利群体、边缘群体的差距。那么怎么来进行利益调整?调整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个是税收,通过税收财政的方式。一个是通过公共资源的配制,比如说,公共设施的配制。一个是通过体制机制。这张表大家可以看出来,针对城乡差距我们可以通过税收减免的方式让城乡居民他的收入差距能够有所减少。比如说,这些年我们针对农业问题废除了农业税,实际上,对于农民来说这是一个扶持,也是当前我们来缩小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比如从服务设施上来缩小差距,我们可以通过加大对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农村公路,包括对农村的我们过去发改委系统搞的农村的“路路通”、“村村通”,搞的每家都通电视,这些实际上都是通过设施、设备的投资来改善城乡差别的方式。还有一个,在体制上通过改革来缩小城乡差距,比如说,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加快人口流动体制机制的改革,这些是可以从体制上来缩小差距的。
第二、涉及到地区差别我们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就是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让地方政府,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能够得到更多资金提供给居民,使地方政府在涉及到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方面能够有均等的财政能力。第二,中央政府或者上游政府可以通过设施设备的投资,通过公共服务的方式让中西部地区在道路设施方面有更好的道路有更好的道路设施,为它的发展创造条件。缩小群体差别也可以通过税收的方式,比如说,我举个例子讲,最近我们大家也比较关心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税收方面的改革,包括,今年国家关于体制改革的内容里面专门提到“要进一步的扩大房产税的试点范围”,另外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结构性的减税,还有我们正在进行的营业税改成营转增的这种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都旨在通过税收的方式来缩小企业、群体之间的差距。另外,对于群体差距的缩小也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等等方式,另外,对于群众差距的缩小也可以通过公共服务的供给。比如说,我们7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国家“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根据这个规划在全国要建立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一些地区,包括北京、广东、成都、南京等等,都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就是缩小群体差距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说,北京市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流动人口能够获得更多的基本公共服务。
第三、缩小群体差距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创造机会均等。比如说,我们就是通过改善教育环境让不同群体的人都能够受到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教育,都让他们能够得到基本的公共卫生和医疗,这样他就在健康状况、发展机会上均等。所以,调整利益关系的第一个调整目标和手段,我主要是集中在城乡、地区、群体。那么,它的调节手段就包括税收、设施服务和体制机制。
2.调整利益群体关系
第二个调整利益格局,形式合理的利益格局就是要调整利益群体关系。当前,我们国家的利益群体关系大家社会反映比较多、问题比较突出、老百姓意见比较大的主要表现在三个群体大家比较关心,也比较认为是个问题:一个是以个别贪污官员为代表的权贵群体、一个是以垄断行业为代表的垄断利益群体、一个是以地产资源行业为代表的地产资源利益群体。这些群体的手段和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以个别贪污官员为代表的权贵群体,它的主要手段是利用公权力寻租获得非法收入和灰色收入。这些年来,我们处理的一些官员等等他主要是通过这种公权力来寻租。它的主要表现有,比如说,根据《中国监察报》报道,在基层的违纪违法案件中村干部占到70%以上,村干部腐败引发的农村信访占到50%以上。
第二、以垄断行业为代表的垄断利益群体他们通过对一些行业,比如说,像电信、石油、包括金融将超额利润部门化、私人化。比如说,我们国家的电信行业的利润高达20%,高不高呢,非常高。为什么呢?因为,其他国家都不超过10%,美国电信行业的利润率不到1%,所以,由此可以看到通过垄断来获得的高额利润还是很高的。
第三、以地产资源行业为代表的地产和资源利益集团,它是与权贵合谋非法掠夺社会财富。比如说,据《中国国土资源报》的报道近20年农村征地大约1亿亩,征地补偿费和市场差价之间有两万多亿的差价,所以,有很多已经转化为房地产和资源行业的资产,满足了部分利益群体的需求,老百姓意见也比较大。
3.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第三、要建立合理的利益格局就要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重头戏,大家也都知道我们中央国有企业去年的资本经济收入总量是800
(三)创新决策模式
1. 认识社会博弈的价值
三是创新社会管理格局,要改革社会体制必须创新决策模式。什么叫决策模式?那就是,涉及到我们公共事务、社会事务的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打破过去政府的单一决策走向政府、社会、企业、公众来共同抉择,尤其是涉及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一些重大问题,要让老百姓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去。
这里边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方面,要充分认识社会博弈的价值。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就是要充分的认识到让社会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进行博弈,在一个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我自己想了这么一段话念给大家听一听,我是说:“在一个国家社会结构单一的时候,决策者可以像指挥军队一样来引领一个国家前进,但是,当利益格局复杂、社会诉求多元化以后,未来的前途和方向就变得十分模糊,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能够让我们的决策、让我们的政策更加符合社会的要求?就必须把更多决策交给社会去博弈、交给社会组织去博弈、交给各个利益集团去博弈,在博弈过程中大家形成一个平衡,形成一个比较大家比较能够接受的这样一个利益格局,这样社会才能稳定的。”
大家经常说这个问题是不是民主问题?其实,我们一讲民主很多人都说民主是不是就是大家投票?其实不是这样的,在西方过去十几年的政治体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所谓的民主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除了投票很重要的就是磋商,也就是协商。就是,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的社会组织之间对于同一问题大家进行协商,在协商的基础上形成决策,这样才会更加有利。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2005年我到美国去当时我去美国国会去见他的一个参议员,他就给我介绍他说你去看一下,我们正在修改的一个非营利法的某一条款,你去看一下他们的听证。后来,我就去看了,我感觉还是很有意思的。我去听这个听证会的时候,它对非营利法的某一个条款的修正已经讨论了104次。回来以后我继续关注美国国会对于这个条款的听证的情况,我连续跟踪了两年,他到听证了200多次以后才正式通过。这反映一个什么问题?就是,这个听证的过程就是让社会不同的利益群体、社会的公众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去,让大家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样能够使政策更加符合社会的实际,才能够在它的执行过程中更加顺利的执行。否则,我们不跟老百姓商量、不跟社会商量就匆匆忙忙出台了政策,最后,往往是适得其反。所以,这一点就是要认识社会博弈的价值。
2.站在历史高度认识民主决策的意义
第二点我想讲的就是我们应该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来认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重要性。中央提出来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我把当前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视为1989年前后我们国家进行价格体制改革和攻关一样重要。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从1978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到80年代后期价格攻关在社会上的影响,我们政策制定者的考虑都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因为,一不留心可能就会引起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价格机制价格不闯关,受制于市场经济体制就很难完善,因为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里面配制资源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当前,涉及到利益问题不建立起一个民主、科学决策的体制机制,我们要消除社会中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很难的。
我给大家也举个例子,去年我到西部的某一个省去调研,我在一个村子里住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我跟村长和书记在一起聊天,这一天也恰恰是这个村进行年终分配的时间。我们都知道,在农村搞年终分配往往老百姓矛盾、问题最突出的时候,但是,我跟他聊天的这半天没有一个人来找村长、没有一个人找书记,我就问村长和书记,我说为什么没有人来找你?他说因为我们有一套机制。我说你是靠什么机制?他说,我们让他们自己去分配,我们不参与分配过程。我说怎么分配呢?他就跟我讲了一个例子,2009年开始他们这个地方的政府每年拿出20个亿每个村给20万,让老百姓进行分配,但是,这20万大家都知道在农村一个村子拿20万块钱是不容易的,所以,这个钱拿来以后老百姓有想法,有的老百姓说我们分了一家一户按人头分,村干部不干说我们做领导很辛苦天天为你们服务,我们要拿来发工资。因为,大家都知道农村的存积债务都比较严重,所以,有时候干脆我们还债。市政府规定,第一、你不能分;第二、你不能发工资;第三、你也不能还债,你只能用于我市政府规定的70项公共服务,我有个目录你按这个目录来投资。至于,这70类里面建哪一类你根据村里的需要由老百姓民主决策。后来,这套制度就催生了这个地区的村民议事会制度,村民议事会来决定这个钱怎么花。
村民议事会是怎么产生的?由村民代表大会委托成立村民议事会,村民议事会由村民代表小组的成员来决定,他们决定这些钱怎么花。后来,这个决策过程非常好很民主,所以,也没引起矛盾。过去由村干部、村支书大家来决定了,老百姓总怀疑你是不是做了猫腻、总怀疑你是不是干了什么事情。你这样
(四)培育志愿机制
1.志愿机制是一种人类行为
第四点、改革社会体制必须培育志愿机制。如果说,在市场体制里面我们靠的是价格体制来配制资源,那么,在社会领域中我们可能要靠的是一种志愿机制。什么叫志愿机制?志愿机制是一种人类行为,人类是有一种互惠行为的,这种互惠行为就表现在日常生活里面、表现在我们的家庭生活里面,大家通过互相帮助来获得物质上的、获得精神上的、获得生活上的这种互惠互利使人们得以生存。人类是有着悠久的互惠历史的,这种互惠的历史你可以从我们的慈善事业、从我们的志愿服务、从我们的福利制度的历史来看。比如说,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两年前我到温州去有一天早上我在温州的大街上散步,我看到一个叫“红日粥棚”,这个“红日粥棚”是一些退了休的老工人、老职工他们通过社会捐赠买来大米,每天早上做大米粥、做早餐给那些到温州来打工,但是又找不到工作,或者是在温州工作以后又失业了的人、没有生活来源的人,给他们提供早餐。后来,我就跟做这个粥棚的老板讨论,我说你的这个传统有多长时间了?他说这个也不是我们初创的,他说在温州有几百年的历史,几百年前温州人就开始这样干,那时候叫“舍粥”给这些穷人“舍粥”。
所以,人类的这种互惠行为、慈善行为是有几千年上千年的历史,包括福利、包括志愿。所以,我一开始说美国的志愿精神是跟美国的历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美国最初的慈善和志愿服务在社会领域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它承担着救助责任,后来才是政府挺身而出的。所以,美国是先有社会后有国家的,就是最早来的那批美国人到美国以后大家占了一块地,但是,你个人占一块地生产粮食你自己生活、吃饭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进一步你的孩子要上学、个人生了病、家庭要读书怎么办?这些不是一个家庭能够解决的,它需要社会来解决,所以,最早的美国移民是没有医院大家一起建医院、没有图书馆大家一起建图书馆、没有学校大家一起建学校,这就造成了美国历史上最早的这种慈善传统和志愿服务。所以,有人说美国文化的历史绵续不断的就是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所以,大家看美国的消防队员80%不是专业的消防队员,都是志愿者。所以,后来在20世纪40年代当福利国家建立起来以后,英国在1914年建立福利国家,建立福利国家以后英国的贝弗里奇构思了一个新的福利国家里面,志愿服务是福利制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志愿服务来完善英国的福利体系。
我给大家看一张表,你看这张表是美国2002年到2009年志愿服务的参与率,这是美国国家统计局做的一个调查,前面我给大家讲的那个44%的参与率是美国的一个第三方独立调查结构叫“第三部门”,他们做的调查。根据,美国国家统计局的调查,2002年到2009年美国志愿服务的参与率是27%,一直是26%、27%,这也是很高的。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参与?它表现为,实际上互惠行为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行为。
2.志愿机制是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志愿服务是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福利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大家都知道,我们传统社会里面福利制度靠什么?福利制度靠家庭、靠社区,老了靠家庭、靠社区,当然,也有一些社会的慈善行为。那么,随着工业化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传统的家庭、传统的社区发挥不了作用了,而且,这些人到的城市以后面临着失业、面临着生老病死,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出现了政府发挥重要的作用。
美国有一个管理学大师叫德鲁克,德鲁克说:“一百多年前这个社会是来管?是社区和家庭来管。一百多年后谁来管?是政府来管”,所以,福利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那么,政府为了应对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生老病死、失业下岗等一系列的问题,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1883年到1889年德国的“铁血宰相”颁布了德国的《工伤保险法》和《养老保险法》,1914年英国建立福利国家,1935年罗斯福建立了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这都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来进行建立的。但是现代福利制度建立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这一百多年来这个福利制度对于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解决社会问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多福利制度面临着很多很多的挑战,比如说,居民对于福利的要求越来越高、居民对于福利的标准也在不断的提升、政府也在不断的提升、老百姓也在不断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光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是不够的。所以,很多国家就动员非资本化的社会资源,像志愿者、社会成员参与到社会福利建设中去。过去在历史上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慈善和志愿服务,由退居次要位置又转到了前台,在社会福利制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些年我们国家也在动员非资本化的社会资源参与福利建设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尝试,比如说上海、北京用比较年轻的退休老年人为那些年龄比较大的老年人服务,这样来积分为他再进一步老的时候获得养老
(五)转变社会发展方式
要改革社会体制,必须转变社会发展方式。我们讲,中央提出来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我们党和政府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那么,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也必须转变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社会发展方式也是我们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这里面,转变社会发展方式包含了六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在利益格局上我们由过去的先富向共富转变。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要鼓励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是,到了一定的阶段我们一定要走共同富裕道路。1996年12月24号邓小平在一次重要讲话里面又特别强调说:“关于走共同富裕道路问题,是我们在改革开放初级就提出来的,到了一定的阶段它一定要成为一个中心议题。”我认为,在当前我们改革社会体制的时候,把由先富向共富转变这样一个转变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到议程上来,应该是到了时候的。
第二、在决策模式上由单一决策向公共决策转变。就是,我们前面介绍的。
第三、在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上,由政府包办向政府和社会、和企业、个人共担转变。
第四、在社会发展上由社会事业向社会行为和内心转变。也就是说,我们要加深对社会体制的认识,加深对社会体制改革内容的认识,我们必须跳出来过去我们对社会的认识。过去我们一讲社会就是讲,社会事业、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我们一讲社会就是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在社会发展上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再进一步向社会行为和内心转变。就是说,我们要关心社会成员的行为、关注社会成员的内心,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的体制机制取决于人们的行为和内心。
我们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在历史上曾经讲:“修身乃治国之本”,“修身”讲的就是人对自己内心、行为的一种修养。我们中国的老祖宗就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非常重要。“修身”就需要一种内心,这种内心是一种文化、一种体制、一种内心的文化制度。实际上,我们讲社会体制既表现在文字、文献中,也表现在人们的内心,通过社会的教化、通过家庭的教化、学校的教化,通过各种教育把社会的各种规范内化成人们的一种内心行为、内心的这种制度,然后,来约束人们形成每个人在社会中按照社会的预期来做事情,而不会背离社会的预期,破坏社会的秩序。所以,社会体制不仅包括我们看到的、看得见的体制,还表现在人们内心的行为规范。所以,在社会学里面它叫“社会规范”或者叫“社会制度”。
第四、要在社会发展上由社会事业向社会行为和内心转变、在生活方式上由奢华向俭朴的舒适观念转变。我们国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现在有部分都能够有体面的收入、有体面的住房,也都能够有小轿车,但是,从一个角度我们也会看到社会中的舒适俭朴的这些观念没有建立起来,这也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转变发展方式非常重要的东西。我在这里给大家看这张图,这张图是今年3月份我到意大利,到欧洲去开会的时候拍下来的。我在意大利的米兰的巴莱召这样一个旅游胜地看了很多很多的小汽车,就像我几年前在英国、在荷兰、在瑞典看到的小汽车一样都是没有屁股的两厢轿车非常小。你到他们的家里去看到他们的房子也很大,都是这种单体的别墅,但是,汽车都很小。我就问当地的老百姓,我也问一起开会的一些英国人,包括,其他国家的人,我说为什么欧洲的车这么小?他说,一个是便于停车、第二个省油。我说你这个车这么小排场不排场啊?你感觉开出去有没有面子?他说好象我们在欧洲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个阶段,但是,慢慢地大家是从生态、从环境、从其他角度来考虑,而不仅仅是从奢华、从面子来考虑。我觉得,可能中国也要把这个问题提到议程上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转变生产发展方式,我们由过去的粗放型向节约型方式的转变,我们面临着很多发展中的环境、资源的约束,要求中国可能在交通公共工具等一系列的方面要考虑舒适、简朴这样一些理念,这个更适合于我们国家的国情。
另外,包括在吃饭消费方面这种由奢华向俭朴转变的观念,对于我们国家的社会建设、社会体制的改革都很重要。
第六、在形态上由浮躁向淡定转变。由于,我们国家长期处在转型时期,有部分成员浮躁心态比较严重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一系列精神上的压力,所以,我们国家重性精神病人有上千万,每年因精神病自杀的也有数万。有些是跟社会浮躁有关系、有些跟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分化有关系,这些问题都引发的一系列的矛盾、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心态上要由浮躁向淡定转变。
(六)创新社会建设形式
1.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
要加快社会体制的改革,必须创新社会建设的方式。大家都知道,中央提出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格局。创新社会建设就是要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我这里认为创新社会建设要强化三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方面,是要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把社会的责任让企业去承担起来。企业的社会责任我认为包括五个方面:一个方面,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是对社会消费者要负责的,要保证消费者的安全、保证消费者的健康、保证消费者的利益、权益。第二、企业必须对自己员工的福利、工资负责。第三、企业必须对社区的环境负责。第四、企业必须支持慈善事业和各种公益事业。第五、企业要鼓励他的员工从事社会公益、保护社会弱视群体,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的企业能够承担起这么的社会责任来,我们社会中的问题就会大大的减少。如果,我们的企业能够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消费者也满意的产品,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假冒伪劣产品引发的社会矛盾、引发的社会冲突。如果,我们的企业对自己的员工、对自己员工的工资、福利能够承担起责任的话,我们也不会看到像些企业经常会出现员工之间的冲突、出现像“富士康”这样的企业所带来的员工自杀、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冲突。如果,我们的企业能够承担起对环境的责任,能够保护所在社区的环境,那也不会引发今年我们看到的发生在四川什坊的这样的群体事件、也不会发生在南通启东这样的群体事件。所以,我们要创新社会建设的实行来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
2.积极培育社会企业
第二个方面、要积极培育社会企业,要鼓励社会组织以商业的模式来提供社会服务,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过去我们传统的社会组织主要是利用捐赠的方式,把社会捐赠的资金或者利用收费的方式把捐赠的资金提供给社会上的一些需要的人。那么,他们不是特别考虑企业的、他们这个社会组织的绩效、考虑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当前,我们要加快社会建设就必须积极培育社会企业,要鼓励社会组织采用商业的方式来进行经营为社会提供服务,这样以投入产出的方式来计量。另外,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什么叫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并不是我们讲的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社会企业它的目的是以服务于社会,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它的运作方式是用商业的方式,另外,它的盈利是不分红的,它的盈利不像企业一样,你企业最后股东是可以分红的,社会企业不能分红。社会企业把它所盈利的资金进一步用于扩大企业规模,解决更多人的就业,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在英国2008年社会组织的总收入的80%是通过社会企业的方式获得的。过去几十年,尤其是十几年来美国、欧洲以及一些国家的社会组织在积极的探索利用社会企业的方式来经营社会组织,来提高社会组织的服务效率和绩效,来推动社会进步。再一点,我们要推动社会企业发展就必须积极培育“社会企业家”。什么叫“社会企业家”?“社会企业家”就是明了社会问题、社会目标、社会意义,又懂得企业经营的一些经营人士,他能够及时的发现社会中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然后,及时的动员社会资源利用市场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些人就叫“社会企业家”。我觉得,我们应该像改革开放初期在市场领域中培养大批的企业家一样,在社会领域中培养大批的“社会企业家”,让“社会企业家”来经营我们的社会事业,来解决我们的社会问题,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3.倡导社会经营
第三,我要倡导“社会经营”。什么叫“社会经营”?“社会经营”是当前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体制和机制。它是由孟加拉的一个学者,这个人叫瑜奴斯,他也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提出来和进行实验的一套社会体制改革的办法。他自己把“社会经营”定义为: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以造福他人为目的,而不以自己牟利为目的;企业能够自我维持,以其经营收入来抵消它的支出。”什么意思?就是说,作为一个经营者他自己是在孟加拉、在法国、在美国进行了很多的实验,也办了很多的企业,他也是小额贷款这个项目的创始人。这个人他在实践中就摸索中一套叫“社会经营”,“社会经营”就是说社会经营者首先发现社会中的问题。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在社会中有的这些问题在各个国家都是不太容易解决的。我们国家叫“刑事解教人员”,刑事解教人员从监狱出来以后,他的家庭、他的社区、他的群体,包括就业部门对他重新就业都存在着一定的误解或者隔阂。那么,这些人怎么办?他在一些国家进行了实验,我创办一个企业你来工作,而且,我这个企业的工资、我这个企业的生活标准都不低于社会一般的企业,甚至高于社会的一般企业。然后,我通过银行贷款来发现某一个产品既适合市场又能够解决我的生活问题,我来把这些人吸纳就业,吸纳就业以后等着我经营到一定的程度能够把借的贷款还上的我就还给银行。然后,我再不断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