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照新:大家好,非常高兴为大家介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些方面的情况。今天这一讲,我主要介绍四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历程,第二个方面是农业产业化目前的发展现状,第三个方面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第四个方面是简单说一下国家现有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政策。
第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历程。按照制度环境和自身进化的特征可以将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第二个阶段是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第三个阶段是2003年以来。
第一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称作为自发探索阶段。并且说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一些工商企业开始学习国外农工商综合体的做法,向农业的产前和产后领域延伸,探索发展农工商一体化的具体做法。但是由于当时的市场环境不具备未能在全国推开,80年代中期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出现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再上一讲已经说了,这就是农业产业化的雏形。根据农业部的统计,1992年仅在畜牧领域内采取这种经营方式的组织就有两千多家,这种贸工农一体化和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能够使生产、销售、加工、贮运紧密相连成为一个连接分散的小农户与社会化大市场的桥梁纽带。
这一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特点主要有三个:一是联合的自发性。来自政府的干预比较少,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上是各个市场经营的主体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自发性联合。最常见的做法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与农户签订合同,建立农夫产品生产基地,提供配套服务,实施生产,培植货源,组织加工,并把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农户则根据合同要求进行生产,并按时定量的将产品交售给龙头企业。
第二个特点是联结的松散性,从总体上看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很不健全,双方的利益联结关系不够紧密,交易价格大多数是随行就市。
第三个是分布的集中性。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从区域上看大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从行业上分布看主要存在畜禽养殖、加工等行业。当时山东诸城外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公司从1975年开始搞这个肉鸡加工出口,但是经营一直不太理想,1985年开始该公司先后组织了六个考察团到美国、日本、德国、泰国等地进行实际考察。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借鉴泰国正大集团的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公司从美国引进“爱拔益加”良种鸡和先进孵化设备,建立种鸡繁育场,引进饲料加工设备和配方建立了饲料加工厂,并按照出口标准改造扩建了加工冷储设备,与日本客商建立了较为稳定的贸易关系,帮助农民建起育肥鸡饲养基地,由公司提供四到门、三赊销、两公开、一结算的系列化服务。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公司与农民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养鸡户可以大胆放心地养鸡,公司也可以获得稳定的货源,既增强了公司的信誉,也开拓了国际市场。1991年,该公司出口分割鸡一万多吨,占全国肉鸡对日本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创汇2000多万美元。
第二个阶段是快速发展阶段。进入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中期,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郊区得到推行,农业产业化一词也开始出现于学术界和新闻媒体。大家对农业产业化新生事物都持了肯定的态度,而且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和必要性问题上逐步达成了共识。随着这种认识的统一,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得到了中央政府的肯定,而且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国家成立八部委参加的领导小组,农业产业化纳入了国家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强调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发展联结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样呢农业产业化在这个时期就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这一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发展速度加快,覆盖面扩大。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农业产业化经营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地、由养殖业到种植业铺开速度加快,各地初步培育出一定数量的龙头企业,极大的缓解了农产品的卖难的问题。农村相继出现了一批从事专业化生产的种养大户,带动了广大农户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基地。基地内农户逐步成立各种类型的互助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推广、市场信息等服务,全国农业产业化产应组织数量快速增加,带动农户的数量持续扩大,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的收入也不断增加。
1996年到2000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数量增加了4.5倍,年均增长50%多,联结农户数量也增加了2倍,年均增长了30%多,农户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年均增长差距50%多。
第二个特点是经营模式的丰富多样。在这一时期呢,龙头企业带动型仍然是主要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不过其他模式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000年,在各种产业
张照新:大家好,非常高兴为大家介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些方面的情况。今天这一讲,我主要介绍四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历程,第二个方面是农业产业化目前的发展现状,第三个方面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第四个方面是简单说一下国家现有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政策。
第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历程。按照制度环境和自身进化的特征可以将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第二个阶段是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第三个阶段是2003年以来。
第一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称作为自发探索阶段。并且说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一些工商企业开始学习国外农工商综合体的做法,向农业的产前和产后领域延伸,探索发展农工商一体化的具体做法。但是由于当时的市场环境不具备未能在全国推开,80年代中期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出现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再上一讲已经说了,这就是农业产业化的雏形。根据农业部的统计,1992年仅在畜牧领域内采取这种经营方式的组织就有两千多家,这种贸工农一体化和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能够使生产、销售、加工、贮运紧密相连成为一个连接分散的小农户与社会化大市场的桥梁纽带。
这一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特点主要有三个:一是联合的自发性。来自政府的干预比较少,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上是各个市场经营的主体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自发性联合。最常见的做法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与农户签订合同,建立农夫产品生产基地,提供配套服务,实施生产,培植货源,组织加工,并把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农户则根据合同要求进行生产,并按时定量的将产品交售给龙头企业。
第二个特点是联结的松散性,从总体上看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很不健全,双方的利益联结关系不够紧密,交易价格大多数是随行就市。
第三个是分布的集中性。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从区域上看大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从行业上分布看主要存在畜禽养殖、加工等行业。当时山东诸城外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公司从1975年开始搞这个肉鸡加工出口,但是经营一直不太理想,1985年开始该公司先后组织了六个考察团到美国、日本、德国、泰国等地进行实际考察。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借鉴泰国正大集团的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公司从美国引进“爱拔益加”良种鸡和先进孵化设备,建立种鸡繁育场,引进饲料加工设备和配方建立了饲料加工厂,并按照出口标准改造扩建了加工冷储设备,与日本客商建立了较为稳定的贸易关系,帮助农民建起育肥鸡饲养基地,由公司提供四到门、三赊销、两公开、一结算的系列化服务。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公司与农民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养鸡户可以大胆放心地养鸡,公司也可以获得稳定的货源,既增强了公司的信誉,也开拓了国际市场。1991年,该公司出口分割鸡一万多吨,占全国肉鸡对日本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创汇2000多万美元。
第二个阶段是快速发展阶段。进入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中期,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郊区得到推行,农业产业化一词也开始出现于学术界和新闻媒体。大家对农业产业化新生事物都持了肯定的态度,而且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和必要性问题上逐步达成了共识。随着这种认识的统一,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得到了中央政府的肯定,而且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国家成立八部委参加的领导小组,农业产业化纳入了国家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强调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发展联结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样呢农业产业化在这个时期就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这一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发展速度加快,覆盖面扩大。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农业产业化经营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地、由养殖业到种植业铺开速度加快,各地初步培育出一定数量的龙头企业,极大的缓解了农产品的卖难的问题。农村相继出现了一批从事专业化生产的种养大户,带动了广大农户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基地。基地内农户逐步成立各种类型的互助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推广、市场信息等服务,全国农业产业化产应组织数量快速增加,带动农户的数量持续扩大,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的收入也不断增加。
1996年到2000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数量增加了4.5倍,年均增长50%多,联结农户数量也增加了2倍,年均增长了30%多,农户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年均增长差距50%多。
第二个特点是经营模式的丰富多样。在这一时期呢,龙头企业带动型仍然是主要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不过其他模式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000年,在各种产业化组织模式中龙头企业带动型占49.7%,也就是说接近50%。中介组织带动型占了26.4%,专业市场带动型占了16.0%。
第三,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规范。这一时期,龙头企业与农户一般都签订合同,而且合同价格一般高于市场价,一些龙头企业还主动为农户提供诸如技术指导、代购农资等服务。不过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仍然不够紧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机制尚未形成。
第三个阶段是创新完善阶段。在这一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特点主要有三个:
一是订单农业得到全面推行。各地都把发展订单农业作为培训和发展农业产业大户和规模农业的重头戏,很多龙头企业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建立物流配送和开展网络服务等搞活营销,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2006年,在15万个存在合同关系的产业化组织中利益联结方式表现为订单关系的产业化组织就有6.8万个,占到44.1%。发展订单农业,农民按照企业要求从事农业生产,企业利用优势开拓市场,可以有效地规避大市场的风险。通过订单农业,一个大的企业可以带动一个产业,使当地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目前,不少地方已经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重点产品和产业,特色经济快速发展。如山东的蔬菜、新疆的棉花、海南的冬季瓜菜、黑龙江的绿色食品,还有陕西的苹果、山西的小杂粮等等,这些产品都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这些地方按照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原则选择主攻方向,培育主导产业,确实杜绝了盲目扩张和地区产品的雷同,把培育主导产业和区域经济开发结合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开发建设农副产品的原料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格局,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特点,龙头企业初具规模,2000年到2008年,农业部等中央部委先后认定了近900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各省市区也先后认定了7000多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08年,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到了近万亿元,全国销售收入超过一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了四千多家。
第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理念不断创新,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包括外资在内的工商资本大量涌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创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理念,一些龙头企业开始建立产业风险基金,吸收农户参股经营,逐步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江苏、上海等地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等有效途径积极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的省还提出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将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生产及产前产后各环节纳入到统一的经营体系,减少了费用,降低了风险。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整个历程。
第二方面,我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根据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的统计,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超过20万个,比2000年增长了两倍多。在各类产业化组织中,龙头企业达到8.14万个,比2000年增长了近两倍。其中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了6852家,比2000年增长了4.7倍。联结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中介组织达到10万多家,比2000年增长了3.8倍。其中专业合作组织8.6万家,比2000年增长了8倍,专业市场是13651个,比2000年增长了77.9%。具体看来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个是产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截止到2008年底,龙头企业占产业化组织总数的比重达到40%,与2000年基本持平。但是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龙头企业要比2000年增加了四个百分点,联结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中介服务组织占产业化组织总数的52.8%,比2000年增长了19.6个百分点,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比2000年增加了约38个百分点,专业市场占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的6.8%,比2000年减少了4.7个百分点,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的专业市场达到4500个。
第二个特点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在数量增加的基础上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4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3.6倍。而且经济效益也显著增长,2008年八万多个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83万亿元,实现净利润2293亿元,创汇339亿美元,上交税金达到1121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5.5倍、3.9倍、4.1倍和3.7倍,培育起像双汇、雨润、伊利、蒙牛、新希望、六和等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数量、规模、效益的持续增长确保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为稳定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打造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个特点是基地建设水平显著提高。截止到2008年底,各类产业化组织共带动种植业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5亿亩,养殖水面7483万亩,牲畜饲养量13.7亿头、禽类饲养量达到132亿只,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276%、74.8%、157.3%和149.6%。通过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化组织带动,各类生产基地的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获得三品认证的产品数量就达到47988个,比2007年增长了82.3%。获得三品认证的基地面积规模也稳步增长,其中种植业面积达到7.1亿亩,比2007年增长了51.6%,养殖水面约2567万亩,比2007年增长了17.9%。牲畜饲养量达到了3.28亿头,比2007年增长了19%,禽类饲养量达到46亿只,比2007年增长了20.3%。
第四个是利益联结机制日趋完善。到2008年底,在各类产业化组织中通过合同关系联结的农户有13.43万个,其中订单关系达到8.7万个,分别比2000年增长313.5%和519.46%。通过合作和股份合作方式联动的农户分别有3.2万个和2.9万个,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243%和221%。通过其他方式的有5736个,比2000年减少了63.61%。合同和合作、股份合作三种较为稳定的利益联结方式在整个产业化组织方式中占的比重达到97.15%,比2000年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以公司+农户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不断发展,逐步衍生出了公司+中介服务组织+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市场+经纪人+农户、公司+加盟农场+农户等多种形式。
五是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到2008年底,各类产业化组织从业人数达到4700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57%点多。全国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也达到了9800万户,比2000年增长了64.5%。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了农户增收1761亿元,户均增收近1800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211%和89.7%。2008年,龙头企业按照合同价收购比按市场家收购向农民多支付的差价款就达到六百亿元,通过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向农民返还利润,包括分红达到了221亿元。采取土地租赁经营方式支付给农民的土地租金也达到了143亿元,吸收农民务工支付工资福利报酬达到486亿元,其他方式带动农民增收达到465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21%、22%和25%、27%和17%,以上就是农业产业化目前的现状。
第三,我再简单介绍一下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按照利益联结方式划分,我国目前产业化组织利益联结方式主要以合同制为基础,合作式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发展的比例还比较低,尚未成为产业化经营组织利益联结机制的主导。至于股份合作制按股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更是比较少,而且有不少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联结关系还比较松散、不够稳定。利益联结机制的不紧密直接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成为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的最大难题,其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影响产业化组织的健康发展,二是影响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市场开拓,三是扭曲了利益结构,降低了农业的比较效益,直接阻碍农民生产积极性。
第二是订单农业内容不规范,在市场波动时容易出现违约行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同契约不规范、约束力不强,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农户缺乏签定合同的知识,对合同内容不甚了解或者不去了解,这样就被动地跟企业签了合同,使合同缺乏公平性和有效的制约机制。企业跟农户签单时只承诺收购,不承诺价格,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合同本身就不规范,甚至是口头协议,由于订单农业的形式不规范,而且口头式通知单不具有法律效益,这样呢供求双方一旦有一放违约另一方就会受损。即使签定了书面契约,一旦违约受损方也很难挽回损失,这样农户和企业缺乏诚信,导致违约事件频频发生。
出现订单农业违约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公司和农户都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农民和企业都存在逐利心理,履约意识相对比较淡薄。二是目前我国大多数龙头企业存在着流动资金短缺问题,承担不了巨大的市场风险,而且农户实力又比较弱,使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机制有时候会流于形式。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我国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还比较弱,而且农产品加工水平还比较低,使其带动农户、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不强,难以更好地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导向作用和带动作用。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比较小,根据《2005中国食品工业年鉴》数据,全国肉类行业有三万多家畜禽定点屠宰企业,但规模以上只有2180家,只占到7%。而肉类行业排序50强的企业只占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的2.3%,2004年其资产规模占肉类行业总资产的比例是67%,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66%,创利相当于行业总利润的89%。总体来说就是大规模的企业比较少。
二是龙头企业普遍缺乏新产品研发能力,产品更新慢、产后加工能力比较弱,附加值也不高。一般来说像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具有极强的创新和开发能力,以美国为例每年向市场推出的新的食品种类就有一万多种。但我国企业普遍创新能力比较低,新产品推出的能力的数量也比较少,一些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后加工能力在70%以上,加工食品占饮食消费的9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重达到3:1到4:1,而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只有40%。加工食品仅占饮食消费的25%左右,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也相当于农业产值的1.5倍左右。
三是我国龙头企业知名品牌比较少,缺乏市场竞争力。我国龙头企业营销方式相对比较落后,缺少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品。近年来,受农药兽药残留问题,龙头企业出口频频受阻,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龙头企业规模比较小,尚未建立全程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企业采用的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市场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一些企业在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上或多或少的都存在隐患,影响了产品质量。
第四个方面是生产基地建设比较滞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是龙头企业实施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方面,基地建设关系到企业的原料来源和标准化质量控制,对于某些不可替代的资源为原料的企业而言,基地建设更是企业能否平稳发展的前提和关键。近年来,各地普遍重视生产基地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总体来看生产基地建设还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薄弱环节,还不适应龙头企业的发展要求,很多地方都存在基地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程度比较低,基础设施不配套,农作物新品种、农业新技术推广跟不上等问题,造成了企业停工待料、影响了龙头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一些企业也存在着重视加工产能的扩张,忽视基地建设,甚至不建基地与其他企业恶性争夺原料的情况,这些现象既破坏了龙头企业的形象,也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应该说目前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政策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财政政策,中央财政建立了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也拿出了一资金用于支持龙头企业进行基地建设,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各省市也大多数建立了农业产业化资金,通过贷款贴息等方式对农业产业化给予支持。
第二方面是税收政策,2001年的时候,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明确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所得税征免问题的通知》,规定从2001年1月1日起对认定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的初加工所得给予免征所得税,各地对省级市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出台了相应的所得税减免政策。2008年,我国新税法实施以后,国家将初加工所得税免征的政策扩大到除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海水养殖、内陆养殖以外的所有的初加工,像花卉、茶叶以及饮料作物、香料作物的种植、海水的养殖、内陆养殖的产品的初加工是减半征收的。
第三个方面是金融政策。金融政策近年来,国家针对农产品加工出台了一些主要是扩大信贷担保户的政策,出来了合同定单制以及存货、质压等等。此外,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还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从总体上对龙头企业进行受信,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此外,财政部、农业部还在探索建立信贷担保公司,通过信贷担保解决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
以上简单介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情况,一个方面就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历程,第二个方面是农业产业化目前的发展现状,第三个方面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一些问题,第四个是国家现有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