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照新: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农村经营管理系列讲座节目,今天给大家介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机遇挑战和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一:当前龙头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二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未来发展趋势;三未来政策调整的重点。
首先给大家介绍第一方面的内容,龙头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国内国际经济环境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一是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正发生巨大变化,城乡发展的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完善,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标志着传统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将被打破,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将逐步建立。资源要素将由单一从农业农村流向工业和城市的状况转变为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将大量流入农业农村,在资源要素上为我们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目前,国内工商资本向农业进军已渐成气侯,成为农业产业化,特别是龙头企业发展的新引擎。大学生村官计划稳步推进,缓解了农村人才匮乏的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创业和农村带头人重点培训等工程的广泛开展为农村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变化也意味着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转变。
国家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大幅度增加,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七个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完善。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各项支出的资金年均增幅超过20%,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预算达到7161亿元。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预算达到8183亿元。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将不断健全,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家对于农业农村生产的支持力度也将迅速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发展将得到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环境不断完善。
二是国内外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急剧扩张,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快速降低,食品支出占城乡居民消费的比重下降,国内消费市场进入快速扩张升级时期。在农村,农民消费行为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从家庭自给半自给为主向商品性消费加速转变。现金消费支出比重不断上升,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7,比2000年降低了5.4个百分点。2007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为2767.12元,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85.83%,比2000年提高了36.7个百分点。这表明农民生活消费中的许多产品,包括食品正在由传统的家庭制作转向市场购买,为龙头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城市,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45.3%,城镇人口已经超过6亿人。这相当于美国和欧盟人口总量,而且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期,每年城镇化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城镇化人口增加1300多万人。城镇人口的大量增加使得城镇农产品消费需求快速增加,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尤其是龙头企业的扩张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在国内农产品需求数量急剧扩张的同时,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高端食品消费需求也进一步增加。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3%,比2000年降低了3.1个百分点,这标志着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开始进入富裕阶段。进入这个阶段后,消费者不仅追求吃得饱,而且开始追求吃得好。一批中高档食品消费群体出现,对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为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进行产品升级换代,提高附加值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
第三是农业发展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和农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先是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在种植业领域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土地流转政策的完善,规模化、专业化农户大量增加,在农产品生产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在养殖业领域,随着大量散养户的退出和养殖小区的建设步伐加快,规模化饲料的比重快速提高。与传统小规模农户相比,专业化农户的生产投入大,切实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更加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更加重视与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履约意识也更加强。这为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创造了条件。
其次是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逐步形成,随着农业生产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的推进,我国优质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优势农产品产业带逐步形成,以粮食为例,目前我国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四大粮食作物、九大产业带初步形成,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都保持在85%以上。棉花、蔬菜、水果和生猪、肉牛、奶牛等产业化区域布局也日趋明显,产业带的形成为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区域化的原料基地,发展产业集聚区创造了条件。
再次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为更好的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更加稳定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增强了农民保护自身的能力,为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
四是我国信息化快速推进,农产品物流产业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更加快捷,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电视、电脑和网络在农村逐步普及,我国农村信息化进程快速推进。市场信息网络逐步建立,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一方面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产业链各环节的各种信息的交流和互动,产品的供求、价格、质量、技术等信息在农户、龙头企业和市场之间更加快捷的传递和反馈,为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提供了条件。龙头企业收集分析市场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农户指导农户进行原料生产,农户按照企业标准进行生产,通过电子档案将农产品生产、质量信息传递给龙头企业,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信息化也加快了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中心、网上交易平台、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液态不断引入农产品流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提供了更加高效快捷的服务。信息化的发展也为农民了解产品供求、技术、价格信息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渠道,大大增强了农民的主体意识,也增强了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市场活动加剧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水平要求更高,国际贸易摩擦更多,对龙头企业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是农产品原料价格上涨,用工成本增加,龙头企业经营管理压力加大。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水土资源、环境和劳动力等要素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制约凸显。而农产品需求将呈现刚性增加趋势,我国农产品供求将呈现紧平衡的状态。农产品价格将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龙头企业原料成本将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工资将不断增加。再加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企业为职工支付的各种社会保障费用也不断增加,企业用工成本将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龙头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大大增加。
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质量安全水平要求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面临的风险增大。当前,国内农产品市场影响因素日趋复杂化,一方面随着国内外市场融合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供求和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随着生物质能源迅猛发展,能源需求和价格变动对我国农产品市场影响大大增强。此外,随着期货市场不断完善,在为生产者、加工、企业、贸易商提供套期保值机会的同时也为游资炒作创造了条件,使得资本市场成为影响农产品市场变动的重要因素。在国内外供求、能源、资本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交织、相互叠加影响下,农产品市场活动幅度加大,频率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显著增加。同时,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安全意识的提高,消费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不仅关注产品的品质和营养,更加关注产品的健康和安全,龙头企业面临的质量风险也越来越大。
三是国际贸易摩擦常态化,人民币升值,龙头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难度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持续高度增长,成为带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国际市场需求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推动力,但近年来随着农产品出口量和金额大幅度提高,我国优质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不断提高,在主要发达国家市场需求相对比较稳定的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空间大大缩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由于我国部分农产品在发达国家市场中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这也引起了发达国家竞争产业组织的关注和抵触情绪。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实施各种贸易保护的政策引发了一系列的贸易摩擦。农产品出口面临空前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压,贸易摩擦成为常态化。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全球35%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出口产品,2009年前三个季度有19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了88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达到102亿美元,调查案件数量及涉案金额分别比2008年同期增长了29%和125%。同时,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人民比的升值,对于当前以出口技术含量不高的廉价产品为主的龙头企业来说也将是一个极为严峻的挑战。
四,资源环境得到更多关注,低碳经济势在必行,龙头企业节能减排压力增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全球气侯大会上,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45%。目前我国部分龙头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单位横好、水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污染物排放达不到国家标准,造成了环境污染。今后我国将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政策,龙头企业在这方面面临的压力也将大大增加。
以上就是当前龙头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重大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尤其是龙头企业未来发展将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一是龙头企业集团化更加迅猛。随着国内外市场的迅速扩大为龙头企业的成长,特别是作为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扩张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则为企业进行资源要素整合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未来3—5年内作为领头羊的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将通过跨区经营、兼并充足等方式,企业规模迅速扩张,涌现出一大批规模化的企业集团。
二是龙头企业集群化发展更加明显,目前随着优质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发展,在各地出现了一些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的趋势,形成了一批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整的农业产业化集聚区,不仅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也成为当地的经济增长点,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推动。随着农业优势区域布局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三是产业链整合步伐加快。
在质量安全管理要求不断提高和市场波动不断加剧的背景下,龙头企业向上下游延伸的要求也将更加迫切,一方面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越来越高,推动企业向上游的原料生产环节延伸,建设高标准原料基地、规范生产规程以保证产品质量降低风险。另一方面,随着市场波动加剧,龙头企业将更加注重对深加工和贸易营销环节的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将部分市场风险内化,降低单个生产环节出现问题而带来的市场风险。
四是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得到快速发展。截止到2009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达到24.6万个。这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组织资源,合作组织一方面可以让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与龙头企业的谈判地位,更好的维护农民的利益。同时,合作组织也可以成为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桥梁,降低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交易成本。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华模式将得到快速发展。
五是中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西部地区在地理位置和交通上的不便,在进入国际市场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这也是中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未来随着国内市场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主要市场,中西部地区在地理位置上的劣势将大大缓解。同时,中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丰富,生产加工成本相对较低,抢占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龙头企业已经出现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未来五到十年,中西部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将得到快速发展,并成为带动当地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动力。
以上就是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未来政策调整的重点。
一是将更加注重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目的就是带动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就业增收。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支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在未来的支持政策中,辐射带动能力将被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是推动产业化示范区建设。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不仅可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还可以带动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发展。这对于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目前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也正在抓紧制定促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的意见,今后将重点支持产业化示范区内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爸爸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融资服务平台、营销服务平台、物流服务平台等平台建设。从以往关注单个企业的发展向关注企业集群发展转变,由支持生产环节向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转变。
三是更加注重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目前,财政政策主要采取直接补贴或者补助的方式,为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和信贷资本的导向作用,有关部门正在逐步调整支持方式,更多通过以奖代补、信贷担保等方式来支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目前,部分省市已经建立了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试图缓解龙头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问题。
四是注重监督约束机制。对于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将在现有两年一次动态监督基础上完善监测指标,建立龙头企业经济运营季度监测体系,强化对龙头企业的监督和约束。有关部门还准备试点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制度,增强龙头企业带农惠农的意识,部分省市区也在积极完善对龙头企业的监督和约束制度,推动龙头企业进一步发挥带农惠农作用。
观众朋友们,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机遇挑战和发展趋势今天就讲到这里,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这一讲的主要内容:一,当前龙头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二是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三是未来政策调整的重点。谢谢大家观看,观众朋友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