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促进民生改善(六)

讲师风采
孙立平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讲师简介:
孙立平,1978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学习,1981年入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班学习。1982年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2000年1月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
视频简介: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仅持续快速增长,而且效益明显提高,企业利润和国家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增加。国家可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财力物力显著增强,有条件解决多年积累的老问题和最近出现的新问题。今年以来,政府加强了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扶持,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部分地区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和城市低保水平;在全国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幅度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全面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利益格局的失衡源于社会权利的失衡。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如此戏剧性的变化?在这种变化背后的深层因素是什么?实际上,只要我们认真地追溯一下,就可以发现,根本的问题是不同群体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所存在的巨大差异。因此可以说,贫富悬殊的背后是不同群体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失衡的结果。在利益格局严重失衡的背后,往往都无例外地存在这个因素。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这种争取利益的能力,在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是高度不均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涉及到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信息获得机制、要求表达机制、施加压力机制、要求凝聚机制、利益协商机制、矛盾解决机制。这当中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利益要求的凝聚机制和施加压力的机制。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