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雕塑史上的三座高峰(下)

讲师风采
陈芳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
讲师简介:
陈芳,北京服装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世界美学委员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和北京市美学学会会员。已出版学术著作《中西艺术精神的缘起》、《中国先秦和古希腊艺术的比较研究》等。
视频简介:
如果说菲狄亚斯是西方雕塑史上的第一座高峰,米开朗基罗是第二座高峰,那么,罗丹则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第三座高峰。罗丹是承前启后的雕塑家,站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交界线上,影响着同时代乃至今天的雕塑发展。罗丹之所以伟大,除了他精湛的雕塑技法、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以及强烈的情感表现等特点以外,与他所处的历史转折时期也不无关系,时代的需要塑造了大师。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陈芳:当时米开朗基罗是这么回答的,他说一千年以后谁还知道美第奇长什么样,他说伟大的人物只要具有伟大的心灵和气势就可。这个话后来被拿坡仑的宫廷画家达维特延续,达维特给拿坡仑画像也是这样说,他说只要画出伟大的心灵和气势,不一定要和真人长的一样。这就是局部的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科西莫美第奇,跟他本人长的不一样的。这是《昼》和《夜》,这个《夜》的作品出来以后当时也是反响比较大的,那么有人给他写了一首诗,乔凡尼他说这个《夜》为你所看到的夜,是有一个天使在这一块岩石中完成的,她睡着了,不信你跟跟他说话,这是乔凡尼说的,就是希望不信你叫醒他,跟她说话他睡着了,后来米开朗基罗就回答说睡眠是甜蜜的。成为顽石更为幸福,只要世上还有痛苦和耻辱的时候,不要惊醒我,讲的轻一些吧。这是他写的。 他这个回答感觉更富有诗意,那个时候你不信她睡着了,你把它她叫醒,她肯定醒不了,睡着了。但是米开朗基罗说你讲的轻一些吧不要叫醒我,因为这个世界上充满了痛苦与罪恶。他就不愿意去听,他这种理解就更加有创意,觉得他当时好像是大师级跟大家都不一样,把所有大家都给压住了。 这是为朱理二世陵墓做的这个柱头《被缚的奴隶》,这个是在卢浮宫。这里面表现了米开朗基罗的力度,然后对于奴隶怎么去抗争,争取自由那种感觉。这是《垂死的奴隶》,人体的结构也是非常完美的,也是不完全写实,但是看起来跟真人一样,为了追求力度的感觉有一些地方有稍微的变形。比如说他姿态后面不完全这种东西你真正看人体的沟没有那么深,他可能会加深一点。为了塑造力的感觉。他会略微改变一点但是大致看还是现实主义的。 这是米开朗基罗在临死前就是生前为自己雕了自雕像,放在自己墓前的,这是他自己,然后这个是圣母玛丽亚和末搭拉玛丽亚然后前面这个是基督,其实他这个人具有特别好的文学艺术哲学方面的修养,他一直对人生思考特别多,所以临死前他觉得人这一辈子确实挺苦难的,他在后面要承担所有人生一切,基督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他在后面把这三个人要抱着,因为他要承担一切。 而且抹大拉的玛丽亚和圣母玛丽亚都是爱基督的,而西方人的理解抹大拉的玛丽亚以前是一个妓女,后来就皈依基督教了,她也是爱基督的。然后圣母玛丽亚很纯洁他也是爱基督的。所以这个世界上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善和恶很难讲的。所以他实际上说人一生要承担这个善与恶,生与死,这些综合的考验。就是承担一切。 这是他对自己的一生的总结,在临终前说米开朗基罗是希望做出一个超人的力和无边的广大,他希望把神的意志注入大理石的中间,希望通过这个大理石的雕塑来体现神的意志。他永远是有一种很强的英雄主义的色彩。第二座高峰我们基本讲完了。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