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的思维特性

讲师风采
彭凯平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
讲师简介:
彭凯平,1962年出生于湖南岳阳市,中学就读于岳阳市一中,现为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导;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心理学系社会及人格心理学专业主任、文化与认知实验室主任、终身教授、博导。
视频简介:
彭凯平教授和同事从1998年起选取了超过一万名测试者,将中国人与西方人处理事件、社会适应等问题进行横向分类比较,得出结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确实有区别,这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的确会影响他们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也影响他们的创新能力。究竟中国文化对中国人的思维特性有什么影响,彭凯平老师将带领着大家一起来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创新顾名思义是要突破局限,很多人讨论局限的时候讨论是社会,讨论是体制,讨论是别人的局限,我们很少讨论我们自己的局限,要做国际化的视野主要是帮我们超脱自己的局限,跳出我们文化的圈子,看一看我们到底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心理学家经常愿意做的一个简单的心理学实验,请大家联想这两个概念,我们和他们,你想我们的时候,你想到什么东西,你想他们的时候想到什么东西,我们想到什么,同学,自己,美好,幸福,快乐,我们想的都是特别积极的东西,他们想什么东西?我们特别容易想到的是,他们跟我们不一样,他们有问题,他们有毛病,我们联想的是好的事情,他们联想的是坏的事情,这个本身就是一个局限,这个局限让我们不能够批评我们自己,而且我们特别容易批评他人,所以有很多问题其实需要我们自己认认真真的进行比较,认认真真的进行探索。 我给大家举几个简单的心理学的例子和实验,我们就知道其实理性的分析、科学的分析、逻辑的分析、跨文化的国际分析这个才是了解我们自己的正道,让大家看两条线,一个是AB线,一个是CD线,是AB长,还是CD长?一样长为什么是一样长,因为我们学习过科学的知识,我们上过心理学的课,凭着直觉,老老实实讲,肯定是AB比CD长,这个就是直觉思维和科学知识之间的差异。 这个我们在心理学里面把直觉思维叫做第一系统的思维,它是经验的,它是迅速的,固执的,而且是特别自信的,我们对自己文化的分析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第一系统思维,都是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历史的典故,美好的故事,其他人讲的案例来做各种各样的分析,这个我们把它叫做直接的分析。科学的分析是要讲理性,讲逻辑,特别是讲自我批评,这个叫做理性的思维。为什么我们讲中国人的思维提醒,中国人创新的障碍和中国人创新的绝境和成功的经验都不能凭着我们自己的经验自觉来进行讲解和分析,一定要进行科学的分析,而这个科学的分析,心理学可以扮演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角色。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