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特性与职业农民培育(一)

讲师风采
朱启臻
讲师简介:
朱启臻,男,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1988年获北京科技大学法学学士学位。
视频简介: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今年一号文件的一大亮点。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分化也在加剧,职业农民开始发育成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未来“谁来种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世界各国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普遍做法,农业从业人员职业化是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朱启臻:大家好!我们就这个农业特性和职业农民问题跟大家一块探讨一下。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来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这样一个口号。各地方也都建立了或者制定了职业农民培养的这种计划,有的也正在实施。但是为什么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这个问题大家并不是很清楚。很多地方对职业农民的界定也是五花八门,那么对职业农民的培养内容更是千差万别,所以我们就有必要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那么职业农民的养和农业的特性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今天就把这个题目定义为《农业特性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首先我们介绍一下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突然提出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呢?这跟我们国家的已经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是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我们知道农业、农民和政府这三者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而且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关系。政府在农业问题上所追求的目标是一个国家的农业安全,我们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粮食的安全对我们国家至关重要。有人大概预测过,我们国家的粮食产量,世界总的商品粮仅有我们国家粮食消费量的二分之一。如果我们要缺那一半的粮食,把全世界的商品粮都给中国才能满足我们中国的基本需要。这样一个粮食的消费大国,如果我们粮食短缺那会引起全社会的恐慌。所以在几年前有一个国外学者就提出来“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而我们自己说我们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事实上也确实证明了我们自己农业的这种生产能力。所以我们政府它所追求的一定是一个国家的农业的安全,这是它政府的一个目标。所以我们也能看到最近这些年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的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对农民的各种补贴,农业项目的这种投资越来越大。 我们也提出来要保护耕地,18亿亩的红线不许去碰的,这些都是从政府管理的角度为了实现农业安全所制定的一系列的政策。但是我们从农民的角度来看,农民经营农业的目的除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还要获得比较高的收入。但是几十年来,农民靠农业提高收入的空间越来越小。所以很多的农民就放弃了农业,进城打工,打工的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提高自己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所以有的农民讲我辛辛苦苦种一年地还不如我在外面打一个月的工挣钱多,现在农民打工的工钱每天的工资都在上百块钱了,可能种一亩地一年的收入也就是千八百块钱,相当于一个农民打十天工的收入。这样的话年轻人越来越多的离开了农业,我们现在按劳动力的流动农民获得一种自由,这种自由就是我可以不种地。这样就麻烦大了,我们说农业的发展,政府一定要要求农民把农业搞好,但是农民由于他追求的是更高的收入,而非农业收入更高,他又要离开土地。大量的农民进城了,所以我们在前面一个调查里面写的这本书叫《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这本书,其实它解释了三个现象: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