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特性与职业农民培育(二)

讲师风采
朱启臻
讲师简介:
朱启臻,男,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1988年获北京科技大学法学学士学位。
视频简介: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国13亿人口的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物和纺织用纤维等,除少数为调剂品种而有进口外,都来自本国农业。1984年水稻产量为224.42万吨,轻工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也占很大比重。同时,农村和农业生产部门还是中国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本视频,朱启臻所长将带我们一起认识农业的经济学特点。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朱启臻:第二一个方面对农业的理解是经济学对农业的理解,我们叫农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对农业有一个很著名的判断,叫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经济。它处在基础地位。 经济学家对农业,把农业归纳了五个贡献,农业有产品贡献,给我们提供丰富的农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第二个贡献是农业的市场贡献,我们发展农业需要生产资料,需要拖拉机,需要化肥,需要农药,需要很多新的技术,就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庞大的市场,叫做市场贡献;第三个贡献就是要素贡献。农业的要素贡献很多了,像劳动力的贡献、土地的贡献,我们发展工业,农业的发展可以腾出很多富于的土地让你盖房子建工厂。农民让农业的劳动力可以为工业做出贡献,这是要素的贡献;还有外汇贡献。我们出口创汇,这是经济学家对农业贡献做了几个方面的归纳。 那么经济学认为农业是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那么他用经济学的原理解释农业,农业怎么样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多的利润。但是我们发现经济学的解释还不能完成说明农业的特点,举个例子来说,经济学很崇尚规模经营这样一个判断。我过去曾经开玩笑地讲,就是它可以用工业经济学的规模经济的这个原理来移植到农业上,但是在农业上似乎并不遵守这样的规律。经济学家有一个经常的判断,就是我们中国的农民为什么穷?由于一家一户的土地规模太小,平均一亩多地种金子也发不了财,规模大了不就可以赚钱了吗?一亩地种一百块钱,一万亩地就是一百万,简单的数学的加减乘除,但是似乎并没有找到规模经营可以发财的普遍的成功的案例。 比如说我让我的学生在华北地区做调查做研究种小麦。如果没有国家补贴的话,种一亩地会赔50块钱。我问经济学家,你看他种到多少万亩的时候可以到盈利拐点呢?对这个问题经济学家不给回答,为什么培养种小麦呢?你种赚钱的东西。什么赚钱呢?种蔬菜。去年山东一个农民蔬菜卖不出去喝农药自杀,后来有人问我,你应该做个调查。我说不用调查,肯定是规模经营害得他。如果他就有两分地不会自杀,有两亩地也不值得自杀,他一定是承包了很多亩,亲戚朋友的钱全部都借来投在了种蔬菜上,结果蔬菜卖不出去,钱还不上,喝农药自杀了。 中国如此,国外也一样。美国的农场是规模化的农场,如果美国政府没有足够的补贴给农场,农场的农场主的收益达不到社会平均收入的最低值,达不到平均收入。规模化并不能给农民带来富裕,更不能由于规模化的实践来摆脱政府对农业支持的责任。所以我们分析了自然科学对农业的界定、经济学对农业界定以后我们发现还必须再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农业的特性做出思考,这个角度是什么呢?就是社会学的视角。 我在2009年,我们写过一本书叫《农业社会学》,就是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农业揭示农业的社会本质。那么我们受到启发的是日本有个叫做祖田修的人,他写了一本书叫《农学原论》。但是这是一本关于农学的哲学的著作,它里面对农业概念有一个解释。他说通过保护和活用地缘资源,管理和培育有利于人类的生物来实现其经济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生活价值的均衡与和谐的人类的目的性的社会活动。这就是农业。农业是一种社会活动,但是这些活动是通过保护和活用地域资源,培育有利于人类的这种生物。实现什么价值呢?你看他讲了经济价值、生态价值,还有生活价值的均衡。这个定义突破了自然科学纯粹是培养生物获得产品这样一个判断,也突破了经济学的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用它来怎么样投入产出来赚钱这样一个判断。而是实现了一种综合,特别是强调了生态价值和生活价值。这对我们做社会研究的人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就是农业的价值、农业的本质到底应该怎么去评价去考虑。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