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特性与职业农民培育(三)

讲师风采
朱启臻
讲师简介:
朱启臻,男,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1988年获北京科技大学法学学士学位。
视频简介:
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由于人口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粮食生产尤占主要地位。在传统观念中,种植五谷,几乎就是农业生产的同义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我们对农业价值的认识也是在不断的丰富,本视频我们跟随朱启臻所长一起加深对农业价值的认识。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朱启臻:第二个问题,我们介绍一下对农业价值的认识。对农业价值的认识也是经过了一个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我们对农业的价值认识一直在不断的丰富。 那么以日本为例,因为日本发展阶段比我们要早一些。那么日本对农业的认识经过了这样几个阶段,我们把它分成三个时期: 第一个阶段,我们把它叫做对农业的经济价值的追求阶段或者叫生产的农业。这个阶段又分成两个时期: 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昭和20年代日本的这个纪元。他们把农业,对农业的认识就是认识在生存基础水准上的经济功能。农业就是为了生存,像我们中国在五六十年代处在这个阶段,生产出更多的食物来解决饥饿的问题。 那么昭和30年代,它处在工业高速增长的前期,这个时候工业在扩张,城市在膨胀。这个时候的农业除了这种生存基础之上的经济功能以外,人们开始考虑农业的生活功能。就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这种经济功能,这是一个阶段的第二个后边的一个部分。这两个部分都是对农业经济价值的追求。 到了昭和40年代,处在社会和工业高速增长的后期,这个时候有一个特征,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呢?就是环境公害问题的出现。在这个时候他们对农业的认识就开始认识到了生态环境,这个基础之上的这种生活功能、生产功能。就是他开始认识到农业的生态和环境价值。我们把它叫做生命的农业。 那么昭和50年代,这个时候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问题,就开始重视农业的生活价值,就是出现了生活的农业、社会农业等等概念。当然在6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化时期的到来,国际交流的频繁以及贸易和国际问题的多发这样一个阶段,他们进入了综合的农业阶段。他们提出叫空间的农业,就是来考虑农业的综合价值。 我们国家对农业的认识也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比如说我们对农业的经济价值认识的阶段,从我们新中国成立一直到包产到户这个阶段,我们说都是处在这个阶段。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人的吃饭问题,我们搞了大跃进、搞了人民公社,也搞了包产到户。当然实践证明,大跃进、人民公社对农业是一种破坏,就是到包产到户才找到了解决粮食产量的这样一个正确的道路。但是在整个的这个探索过程当中,像我们提出了以粮为纲的口号,那个时候向荒山要粮,不惜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甚至填海造田,目的就是要粮食。而且我们国家形成了二元制的社会结构,开始对农产品的消费进行限量供应,我们什么票都有,粮票、油票,包括买花生、瓜子都要凭证供应。农产品极度的短缺,当然在这个时期我们也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应用,新的品种、先进的栽培技术、化肥和农药的普及都是在这个阶段所完成的。 那么从食不果腹的食品短缺的状态发展到后来的丰年有余这样一个阶段,也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最主要是我们经营体制的变化,就是包产到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到1984年,我们国家首次出现了卖粮难的现象,过去是供不应求、粮食短缺,1984年首次出现卖粮难的这种现象。这是第一个阶段。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