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及其限制(中)

讲师风采
贺卫方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讲师简介:
贺卫方,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法学学士),1985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1985年起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并主持《比较法研究》季刊编辑工作。1995年调……
视频简介:
权力不受限制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痼疾,由于权力不受限,总是表现为王朝横征暴敛、贪赃枉法、官民矛盾愈演愈烈,最终导致王朝的覆亡,进而表现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律,在延安时期民主人士问到的这个问题在当下真的有了答案吗?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知识就是力量,过去翻译成知识就是力量,不要忘记这个翻译可能有问题,知识就是权力,而权力就跟政治有密切的关联,所以我觉得可能这个概念上面是不是我们,我个人更倾向于一种更宽泛的理解所谓的政治或者所谓的权力,我想太宽泛了概念不好讨论,我们今天不讨论吴思教授作为一个学者所拥有的power,我们还是讨论从前的那些历史上,我们限制君主权力的一种状态。我到新疆期间曾经《孟子》这一本书认真的读了,读得很细这一次,以前都是读《孟子》选读,读一小点。我觉得其实早期的儒家也好,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就开始特别困惑,特别思考说,我们怎么去限制国家的权力,尤其是君主的权力,孔子曾经做过一些个尝试,但是孔子的尝试多数是用正面立论,进行一种说教。比如说三纲五常,比如说把儒家思想教导的观点从家庭范围内拓展到更广泛的国家治理范围之内,认为孝,父慈子孝,父亲要慈祥,儿子孝顺,这也是相对应的。但是,孔子一直好像没有太多深入的讨论,父不慈子怎么办的问题,或者说皇帝暴力,国王暴虐,大臣怎么办,而孟子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很多的讨论,我们记得非常耳熟能详的话,他首先奠定一个基础性的判断,那就是民贵君轻,民为贵,涉及次子,君为轻,这样一种理论也是具有石破天惊的一种影响。接下来,他把君臣关系视为一种对等的关系,这一点易中天也曾经在某些文章当中谈到过,什么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心腹,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你如果是寇仇的话,那不得了,孟子很早就有一种观点,他把一个人的官职和这个人本身加以区别,这是现代行政法经常注重的问题,比方说,关于汤武革命,周文王周武王对桀纣的一种讨伐,他对秦先王非常明确的说,这不是一个弒君,而是诛讨一个独夫民贼,对独夫民贼人人皆可诛讨之,孟子曾经想象到,国际的力量也可以用于国内的民本主义的建设,君主权力的限制,他曾经非常赞赏当时的齐国,把我们这个地方的燕国征服了,那个燕国的君主暴虐无道,国内的民众民不聊生,孟子说,派军队去打是没有问题的,应该把他征服了,把这个国王废除了,然后罢黜国王,然后另立新的国王。孟子发展出一套国际法的学说,认为这样一种国际干预是正当的,如果孟子生活在今天绝对会赞成北约武装干预利比亚。 当然孟子提出一系列的限制,去了以后不能够长期驻军,驻了一段时间就得回来,新立一个当地人,新立一个国王就回来,不能够毁人众气,不能够落人父兄,不能够把人家的家人都掠夺到自己本国来,不能干扰民生,最好是你进到另外一个国家打仗的时候,旁边地里面农民还在安详的种地,这是一个最好的办法征服的办法。都想到了国际干预,这说明孟子真的非常焦虑说君主权力限制这样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自己感觉问题比较困惑的是,什么情况下面一个君主构成了独夫民贼,这个标准怎么设定,由谁去判断?还有通过怎样的力量最终把这个君主给拿下,不能说事事都依赖外国的干预,你本国是怎样的一种力量才能够形成这样一种东西。孟子似乎有这样一些个想法,但是我不知道吴思老师,为什么孟子这一套,在我看来在先秦学说已经是一套了不起的学说,后来社会发生了什么,使得儒家的思想就淹没掉了,或者说根本起不来,还是说法家变成了一种实质上更强大的学说,我想在座的各位朋友也会想听听你的看法。谢谢。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