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整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

讲师风采
卢毅
中央党校党史部教授
讲师简介:
卢毅,中央党校党史部教授。
视频简介:
在延安整风前,尽管毛泽东在中国革命问题上已经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但是由于教条主义的干扰,其理论家地位并没有被人们普遍认可,毛泽东思想也没有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而正是经过延安整风,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才在七大上得到正式确立。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那他这个说的也是实情,比如我们前面说到那个八一宣言,就是他在莫斯科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政府名义发表的,事先并没有和我们中央沟通过,结果产生积极影响,现在评价还非常高。但是要知道那个时候是特殊情况,我们中央和莫斯科失去了通信联系,联系不上,而在武汉和延安通信始终保持畅通的情况下,他仍然一再冒用中央的名义,这就不符合组织程序。而且他说武汉政治局委员多,就应该把书记处搬到武汉,这也不符合组织原则。那个时候虽然武汉政治局委员有的时候比较多,但是并不是始终都多,并不一直都是七个,只是有时多。而且从中央书记处的构成来看,当时中央书记处一共有五个书记,跟后来五大书记是不一样的,当时的五个书记就是五个黄色的,其中毛泽东、张闻天、康生、陈云四个书记都在延安,只有王明一个在武汉,他反而是少数,怎么能反过来说延安的中央书记处不合法。 所以我们说王明闹独立,搞宗派主义,凌驾于中央之上,并没有冤枉他。当时的苏联情报部门就曾经报告季米特洛夫,说根据他们掌握中央高层斗争情况,可以断定王明集团在汉口实际上建立了第二中央,无视延安的那些领导人,毛泽东指示没有被执行,他的许多文章也没能被发表。毛泽东后来也说,第二次王明路线实际上是两个中央,武汉一个,真正掌握实权的是武汉那个,而延安不过是留守处。所以他提出反对宗派主义,首先就是针对王明闹独立性。 第三反对党八股,整顿文风,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多讲了,就只强调一点,毛主席他个人在文风上是很有造诣的,他的文章写得生动活泼、个性鲜明,一点都没有八股气,没有假话、空话、套话,这点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接下来不得不说到的就是延安整风在这个阶段,也出现了一点偏差,那就是发生了审干运动的扩大化,这个是有个历史背景的,当时国共虽然合作,但是明争暗斗始终存在,所谓明争就是武装斗争,军事摩擦,所谓暗斗就是派特务潜伏搞破坏,前两年有一个电视剧叫《潜伏》,里头有一个军统的特务李亚,他的代号国康就潜入了延安。这个人在现实中其实是有原形的,当时有一个叫沈姿月的军统特务,这是他晚年的照片,就装扮成青年学生混入了我们的抗大,抗日军政大学,还入了党,多次被评为模范党员。后来他还成功逃离了延安,受到戴笠的中用。到60年代还当上了台湾情报部门的负责人,他一生中最大的资本就是在延安卧底的这段经历。那我们党同样也派人打入国民党内部,前面说的那个钱壮飞,在抗战时期我们党又派了一个张露萍小组,打入了国民党军统的电台,七个人,后来被破获了。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军统里也有一个胡思元小组打入了我们军委二局电报组,双方可以说是你来我往,互相潜伏,这就引起了中央警惕了,于是就在整风中加进了审查干部这项内容。 客观说来,在革命战争年代,特别是在大批青年学生几万人涌入延安以后,对于这些人,对于干部加以审查是必要的,问题就在于这个审干工作后来是迷信扩大化了,在这过程中康生是起了很坏的作用。他当时是部长,专门负责反特工作,在他手下制造了一系列冤假错案。1943年7月15日,康生在延安干部大会说做了一个“抢救失主者的报告”,号召大家起来抓特务,发动群众抓特务,美其名曰是抢救失主者,这就把审干运动推向了一个高潮,也就是抢救失主者运动,或者简称抢救运动。当时由于群众一发动,抓的人就越来越多,康生由此就总结到,得出一个结论,说你们原先麻木不仁,说延安不会有特务,现在证明了你们要多少,一个排、一个连、一个旅都够了,越抓越多。他还说我说出来也许会把你们吓一大跳,到延安来的党员也好、干部也好,有70%、80%在政治上都是靠不住的,是各式各样的特务、叛徒、坏人,各单位要按照这个指标去抢救,所以不完成指标不是麻木不仁就是他本人有问题。这个报告出来以后是造成严重后果的,短短半个月延安就挖出了所谓特勤分子1400多人,一年内整个陕甘宁边区一共清理出15000名特务,其中延安警卫团百分之八九十的人被打成特务,还怎么警卫延安呢?西柏坡500多人只有20人幸运,其余480个人都是特务,晋西北有个师范学校更是99%被打成特务,当地老百姓都不把它叫师范学校,叫特务学校,专门培养特务。 后来这个抢救运动是搞的越来越过分,而且越来越荒唐,被抓到特务最小的只有6岁,这就让毛泽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停止抢救运动并着手纠正错误。后来他还在各种场合公开道歉,比如他在中央党校就道歉,说整风并不是完全好的,有过抢救运动整错了人,搞冤假错案,我给大家敬个礼,如果你们不表示态度,我的手就不放下来。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