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与文化软实力(二)

讲师风采
葛晨虹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主任
讲师简介: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社会伦理学、中外伦理文化比较、礼仪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曾编著出版《德化的视野-儒家德性思想研究》、《道德建设论》、《中国礼仪文化》等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
视频简介: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是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美国早些时候这个大家都经历过来的,和前苏联的二次大战以后,美国和苏联基本上两大阵营冷战,冷战时期很多年以后的一个结论,留给世界的一个结论或者一种启示,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在两个势力之间进行军事、经济实力争夺和战争的同时,他们还进行着美国和前苏联两大阵营还进行着制度模式、思想意识、价值观等软实力的较量。事实上苏联怎么解体的,苏联解体的原因我们可能也探讨过、也思考也,也看到过很多专门的研讨,真正压垮前苏联的那个稻草不是他的军事有问题,也不是其他的经济实力有问题了,而是就是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新思维,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思想文化发生变化了。 所以现在世界在全球化的领域当中和国际竞争领域当中,有人提出来说世界现在是打了三种战争,军事战争、还有经济战争、第三种战争是意识形态的战争,意识形态战争讲的就是文化思想影响力和实力,也在进行一种竞争和较量。所以现在世界格局基本上就是这样,硬实力的较量当然还存在,它是为基础的,这个不能否定,但是国际竞争可归结为硬实力为基础,软实力为主导这样一个软硬兼施这样一个局面,而且软实力地位越来越突出,这就是咱们这个《决议》里面所讲的第二个越来越,国际竞争当中越来越突出了。哪个国家不重视这个,一定就要被淘汰出局的,占领不了这个思想理论文化影响力的制高点,对外没有制高点,国内自己发展也没有占领这个制高点,你的理性思维不清晰,不健康、这个国家社会当然就发展不好。所以说像咱们胡锦涛同志强调得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课题。这个是在国家层面这个意识是清楚的。 现在大家也经常看到《北京共识》、《华盛顿共识》,在这个争论当中实际上也表明了一种意识形态方面的一种争论、一种较量,所以有一个学界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学界许多学者有过共识说,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维护国家主权,国家的实力光是打造经济和军事,经济和军事是基础,咱们不要话说一头了,那是个基础肯定要打造,但是仅仅是经济军事力量是绝对不够的,必须还要有处于灵魂地位的政治、文化和道义的力量,必须要这样思想影响力。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我们这个《决议》在强调这个方面是意识清楚的,是自觉的,是看到这个紧迫性和重要性的。 在《决议》当中,实际上除了“四个越来越”,可能大家看的时候也注意到了,还有“四个更加”,比方说第一个更加,咱们这个《决议》强调,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锋更加频繁,第二个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更加凸显,第三个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第四个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任务更加紧迫。所以这“四个更加”我们能看出来,紧紧围绕着就是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背景当中的中国要怎么办?怎么走的问题。“四个更加”都是围绕着国际竞争,全球发展中的中国怎么走,走什么样的道路的问题。所以这三大战争,经济的、军事的、意识形态的,而且各个国家由于意识形态的战争,咱们或者说换个词说较量,因为越来越具有超越了军事和经济战争的能量,像刚才我们讲的从尼克松开始,到基辛格,到莱斯,他们基本上都是在表述这样一个问题。他们的实力更多的倾注在关注文化实力,软实力,思想价值观的影响。 那么中国的道路中国走什么道路,我觉得在坐的各位领导对国际政治局势也是非常清楚的,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国际局面当中,中国怎么坚持走自己的主权的、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而不是作为别的大国的一个附庸,或者遭遇到一个被解体、被解散这样一个境遇,这样一个道路,和它坚守的、坚持的理论指导、价值取向、文化功底息息相关。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坚持中国的发展道路,必须从构建中国特色的理论和文化开始。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