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与文化软实力(一)

讲师风采
葛晨虹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主任
讲师简介: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社会伦理学、中外伦理文化比较、礼仪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曾编著出版《德化的视野-儒家德性思想研究》、《道德建设论》、《中国礼仪文化》等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
视频简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当代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各位领导,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同来探讨一下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的一些相关内容。我知道在座的都是咱们各个部门、各个系统的领导负责人,那么在这个决议的解读方面都有非常独到的一些体会和解读。那我在这,刚才周老师已经说了就是最初商定文化发展与中国软实力,国家软实力这样一个题目。实际也是想把这个决议的解读锁定到一个视角或者是纬度,那么就是加强中国理论文化的建设作为国家实力角度它有多重要。因为《决议》的内容很庞大,咱们的时间很有限,所以我觉得还是选择这样一个落脚点。那么今天实际上咱们叫它文化发展与中国国家软实力也好,还是我现在再进一步的想缩小一点,缩小到哪个焦点上呢?就是中国的发展道路和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相关性质。中国道路,中国发展道路与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这个落脚点上,实际想从左左右右方方面面去跟大家一起学习这个《决议》,体会我们这次六中全会这样一个大的,我们国家决策层面一个会议当中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做了这么一个专门的主题的《决议》,到底反映在哪里,有哪些问题是我们一块深入探讨、讨论、理解的问题。 简单地说这个六中全会,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这个决议,应该说总体上讲表现了国家层面执政党在文化强国这个战略思路上有一个新的认识,也就是说对文化在国家社会发展当中的重要的这样一个功能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或者说有了更加自觉的主体性的这样一些意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一个简单的概括。应该说从这个十二届六中全会、十四届六中全会这两次都是对精神文明做了一个决议,比较集中就是强调精神文明决议,这次六中全会是文化发展的决议,里面涉及到很多与精神文明有关,视野更加开阔,是一个大的文化发展的概括。这个跟前两次六中全会精神决议有所不同的一个地方,这次会议意义深远,应该说是非凡的。待会后面我们会讲到一些问题希望跟大家一起探讨感受非凡在哪里,实际有一个著名的学者,他说历史将会证明这次会议有多重要。实际上感到在网上也看到有一些学者、有一些同志感言体会,比较多的强调这次会议的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创新这个发展方面的点,比较多的在这个点上做了一些体会。但是实际上这次会议,可能大家跟我一样有着同感重中之重的是关于咱们文化理论的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宣传、一种决定,也就是说不能把它仅仅理解为就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决议。当然文化体制改革和我们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分不开,也是一个体和魂的关系问题,文化体制改革完全是一个体制体的问题,载体的问题,分不开,但是魂还是这个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以这个在李长春同志一个讲话当中也是把它定位为,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是这个会议当中重中之重,反正李长春同志把它定义为文化建设的魂,应该说这是理论上讲的,从党的理论上讲是一个新的定义。 这也是我们理解此次会议、此次决议的一个非常重大的一个切入点,所以这个是我们党在文化、理论、核心价值体系全方位的,以它为魂以体制改革为载体的,为一体的全方位的建设。这个角度刚才讲了文化在社会当中的作用,我们说的自觉,我们现在强调决议当中反复强调要自觉自觉,实际这种自觉自主要不断的深化提高,理论上也标志着执政党和全社会上下,这不光是咱们执政党的事情,是吧?全社会上下必须发展,用什么理念,文化理论这些东西,价值观在社会当中到底有多重要,这个方面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我觉得这是一个总体判断。这是前面一个提供了一个开场白实际上是。实际上下面我要从三个方面和各位领导做一些沟通探讨。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