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将之郭子仪 薛仁贵

讲师风采
解说
暂无
讲师简介:
暂无
视频简介:
郭子仪(697-781),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史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薛礼,字仁贵。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道教传其为白虎星君下凡。薛仁贵的故事广为民间流传,元代戏剧家张国宾写《薛仁贵衣锦还乡》杂剧。清代无名氏著有通俗小说《薛仁贵征东》(《唐薛家府传》)。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节目导视: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终,其将佐致大官,为名臣者甚众。这几句评语突出地描绘了一个善于团结各种力量的巨人的形象,他就是唐代中叶的著名将领郭子仪。 郭子仪公元697—781年,华州郑县即陕西华县人,郭子仪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代总、唐德宗七朝,度过了60多年的军旅生涯。其中身系国家安危达20余年。肃宗皇帝赞扬郭子仪,国家再造,卿力也。德宗皇帝尊称郭子仪为尚父。郭子仪被赐封太尉中书令,汾阳忠武王,在历史上郭子仪是许多人的理想,出将入相,即富贵亦寿考,七子八婿,皆为朝廷显官。据说他做寿那天,家人拜寿时把朝笏就是朝见皇帝时捧在手中的那块板放在床上,竟致堆满一床,可见家中大官之多。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肃宗为了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就决定把朔方当做反击叛军的根据地。他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又派李光弼协同郭子仪一起抗击安史叛军。公元758天,唐肃宗命郭子仪等九个节度使一起率领20万唐军,出兵讨伐安庆绪。死守相州的安庆绪走投无路,向史思明求援。郭子仪分析情况,认为单凭唐军的力量难以消灭叛军,于是向回纥借来十万精兵。郭子仪用兵如神,在随后的战斗中大败叛军,并且一举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史朝义逃亡莫州,公元763年众叛亲离的史朝义的自杀,连续7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了。郭子仪班师回朝,肃宗率领仪仗,亲赴灞上迎接郭子仪凯旋而归。肃宗对郭子仪赞誉有加,说道我大唐的国家天下,是你重新再造的。 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吐蕃军队又趁着唐朝内乱进入关中,占据了奉天、武功等地。一市朝廷震恐,代宗命郭子仪出镇咸阳,抵挡吐蕃。吐蕃军很快渡过渭水,打到长安城下,郭子仪从咸阳赶来时,代宗已经仓皇出逃了。郭子仪见不到代宗又没有兵马,只得南下去召集逃散的唐军。然后他采取虚张声势,声东击西之计,打了吐蕃军队一个措手不及,顺利收复了长安。代宗对郭子仪感慨万分,赐给他铁券,并将他的画像挂在凌烟阁上,享受唐朝功臣的最高殊荣。 公元765年,仆固怀恩再次勾结吐蕃,回纥和土谷浑十万军队进犯长安,包围了郭子仪镇守的泾阳,当时郭子仪手下只有2万人马,他深知这种情况下只能智取不能力敌,当时仆固怀恩已经在行军途中暴病而死,敌军队伍开始内讧,彼此争权夺利。郭子仪决定利用这种情况,劝说回纥王退军,为此他决定单枪匹马去见回纥王,回纥兵见了他都惊讶地喊到,真的是郭令公。回纥军统帅药葛罗也放下弓箭,走上前来迎接。经过交涉,回纥军决定退兵,吐蕃王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领兵逃走。郭子仪仅凭一己之力,不费一刀一枪就退去了回纥吐蕃的十万大军,稳定了唐朝的局势,确实是胆识过人。后来郭子仪又多次击退吐蕃,保证了关中和长安的安全。吐蕃和回纥都称他为神人。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