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字经第七集(下)

讲师风采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讲师简介: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
视频简介: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三字经作为传统的启蒙教育,在讲完了对自然界的认知以后就开始告诉你怎样为人处世,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品质,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保证。尤其是在为人处世上,人们更是看重信字。只有做到以诚待人、言而有信,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那么在历史上,又流传着哪些关于诚实守信的故事呢?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一方面,肯定人的正常的情感需要发散、需要宣泄、需要表达,但是有个限度-到礼仪,要符合礼仪。我想儒家学说的这部分内容,对于现代社会的人,特别有参考价值。而在现代社会,我想人啊,特别需要控制的,是一种对物质的贪欲。 【字幕】 人特别需要控制的 是一种对物质的贪欲 【钱文忠】 就是有的时候,你看见财物了,看见物质的好处,你不要随便伸手。你先要问你该不该拿?合乎不合乎礼仪?合不合乎仁义礼智信? 【字幕配画外音】 中国儒家文化认为,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应该受到理智的制约。否则无论是喜还是悲,都有可能造成情感的失控。范进中举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钱文忠】 范进20岁的时候就开始应考。20岁的时候,他就去考试了,连续考了30多年,名落孙山、一直考不取,比较倒霉。家里本来就不富裕,因为他把全部心思放在科举考试上,没有空去照料生计,所以家里已经很破落了。他娶了一个太太,是一个屠夫的女儿、卖肉的一个女儿。终于到51岁那年,又去应试。这下好,总算考取了一个秀才。秀才不容易的、诸位,比如秀才娘子,也就是范进的太太、这个屠夫的女儿,从此就可以穿红裙子了,可以穿红的绣花鞋了。不是秀才你再有钱,你敢穿一个试试?古代是很有规矩的。其实范进接着第二年再去考,考举人的时候,他自己没报太大的希望。他岳父也讲,我看你考了个秀才就不错了吧?回来招几个学生教教,也谋几个银子。你这癞蛤蟆还想吃天鹅肉,你还想考举人?考中举人就叫老爷了。举人跟秀才不一样,举人是文曲星下凡啊,举人就不是人啊,是天上的星星啊。 大家要知道,在传统中国社会,你很难见到一个进士的、在家里。为什么?进士都出去当官去了,进士一定要出去当官。而在传统中国,是有严格的回避制度的。你河北人不能在河北当官的,你必须跑到也许湖南去的;江苏人不能在江苏当官的,到安徽当官。所以在老家看不到进士的。哪里有进士?进士都在外头当官。老家最厉害的老爷就是举人啊,举人老爷那很厉害的。 哪知道,范进这好运一来没个头,举人也考取了。这一下怎么样?他接到了(喜)报以后,描写是两手一拍,笑了一声:我中了。他中了,他接到报然后往后一摔,晕过去了。范进就晕了,那旁边的人一看,这是举人老爷晕了,赶紧给他水喝,把他给弄醒。弄醒了以后,范进又跑起来,一面拍手一面大笑,哈哈哈哈,中了、中了,好了好了,我中了。笑着往外飞跑,这一跑,一跤摔在池塘里。摔在池塘里以后,范进还站起来,从池塘里站起来,两手沾满了黄泥,还在那儿拍。说啊,我中了。 他没中了、他疯了。他中举是中了,可是他也疯了。这个故事是很凄凉的一个故事。范进在长期失败,得不到成功以后,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成功,他的情感没有办法控制,他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控制不了自己的喜,他的喜再也不能接受理智的制约,所以疯了。 这个故事经常被用来批判传统科举制度的残酷无情。但是换个角度看一看,难道不也可以说明人的情感应该接受理智的制约吗?制约的标准是如何?“止乎礼”。只要你符合礼仪都可以。这个例子说白了很容易理解,诸位在家里爱穿什么穿什么,你愿意在家里穿得很凉快也可以,只要没人见到。但是你如果一旦进入社会,说你去要上学、去要上班,你也这么穿肯定不行,你得合乎礼仪。一个合乎礼仪的社会才会和谐、才会平稳、才会井井有条。 【字幕】 一个合乎礼仪的社会 才会和谐平稳 井井有条 【钱文忠】 《三字经》讲完七以后又得讲八、八音。当然这里的八音,绝对不是咱们熟悉的八音盒的八音,那个八音盒是西洋的玩意,不是中国传统的。哪八音呢?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