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字经第三集(下)

讲师风采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讲师简介: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
视频简介:
在中国现代社会,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有的父母也都望子成龙,但究竟应该怎样做才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古人教育孩子的方法,对我们现代人能不能有所启迪呢?“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少年是一个人学习的关键期,这个时候打下的深厚基础会在孩子成年后充分地呈现出来,那么当孩子还年幼时,父母究竟该如何教育子女呢?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小孩叫方仲永,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家,所以方仲永从小不仅是书没有读过,他连书都没有看过,没有看到过,但是这个孩子的天资实在是惊人,为什么呢?村庄里毕竟还有那么几个非常底层的读书人,经常在那里子曰诗云的在念书。方仲永打小就听在耳朵里,忽然到了四、五岁的时候,方仲永在家里突然哭了,大哭,那么父母当然就要去问他你干嘛哭啊?你要什么啊?你是要吃的呢,还是要喝的?他不,他要什么?他要笔墨纸砚。就是方仲永突然要笔墨纸砚,那父亲觉得很滑稽,你这孩子,家里从来没这东西,你要这干嘛?赶紧就从邻居的读书人那里借了一套笔墨纸砚,借回来以后就问方仲永,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你打算拿它干嘛呀?方仲永说我要写诗。那当时就把父亲给吓楞了,你还写诗你?谁知道方仲永拿起笔就写了四句诗,而且还给这个诗起了个名字很高雅。旁边的读书人一看,这是一首好诗啊,你四、五岁的孩子从来不知道笔墨纸砚、从来没有见过书本的人,居然能够写这么好的一首诗,大家一致认为方仲永是天才。那方仲永的父亲种了一辈子地,忽然有了这么一个儿子,有神童之名,当然很自豪,也很高兴。 实际上也有点什么呢?有点咱们北方话讲的“显摆”,就叫儿子,来,给叔叔做一首诗,给伯伯做一首诗,方仲永都是出口成章。慢慢地方仲永的名声传到了县城里,县城里好多富人,好多这种乡绅,就叫方仲永的爸爸把方仲永带来,来做诗给他们看,都很棒。这些人也是出于好意,就开始资助方仲永的父亲,你家出了一个神童,这是我们这一方乡土的荣耀,好好培养他,将来能够给我们这个地方争光。谁知道方仲永的父亲就认为方仲永既然是天才,那没什么必要再去进行培养了。天才嘛,所以就忙不迭地,就一直带着方仲永走街串巷,去展现自己的本领。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方仲永依然还能做诗,但是这个诗与同龄人比起来已经没什么差距了。到了二十岁的时候方仲永还是能够写诗,但是他的诗歌已经远远不如同龄人。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就算是天才,也需要后天的进一步培育和教育。否则天才只能被磨灭,只能被浪费。我想这两个故事都很好地说明了《三字经》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明白了这一点以后,《三字经》就告诉我们你应该怎么开始着手学习?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你应该特别注意哪些东西?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