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字经第三十九集(上)

讲师风采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讲师简介: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
视频简介:
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三字经》在讲完了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之后,结束了中国历史这一部分。迨崇祯,煤山逝。《三字经》告诉我们,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是在煤山自缢身亡的。纵观历史,凡亡国之君不是昏庸无能,就是荒淫无度。那么崇祯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画外音】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三字经》在讲完了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之后,结束了中国历史这一部分。迨崇祯,煤山逝。《三字经》告诉我们,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是在煤山自缢身亡的。纵观历史,凡亡国之君不是昏庸无能,就是荒淫无度。那么崇祯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他为什么会成为亡国之君呢?《三字经》在讲完历史之后,紧接着又强调了读史的重要意义。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历史,也有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历史呢?请继续关注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第39集。 钱文忠: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 【字幕】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 钱文忠: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帝,他自己也认为他不是亡国之君。但是,国家在他手上灭亡的。历史过去了几百年,但是大家对崇祯多少都一直有一份同情之心。16岁的崇祯继承帝位,而这个时候,摆在他面前的,摆在一个16岁的少年面前,是一滩烂得不能再烂的烂摊子,明朝因为灾荒频繁,也因为内乱外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崇祯从16岁开始竭尽全力、勤俭清廉兢兢业业。17年来,的确可以说,他是起码在主观上他是尽心尽力想挽救天下、挽救百姓,而最终以身殉社稷,对他来讲他是以身殉社稷。相比起历史上好多末代皇帝而言,像崇祯这样慷慨赴死的皇帝没几个的,大家应该还都记得,多少的末代皇帝、亡国之君是那么卑污,是那么懦弱,那么可鄙、可笑。崇祯皇帝应该说他是热爱百姓的,我们这样讲一个传统年代的帝王,是不是有点言过其实,是不是没有什么证据?不是,在最后关头,分秒必争的紧急时刻,崇祯命令吴三桂进京勤王,即使在那个时刻,首都都快完了,任何一个皇帝命令手下的大将进京勤王,都会叫他什么?十万火急,不计一切代价尽快赶来,但是崇祯要求他弃地不要弃民,你可以放弃你的地方,但是老百姓你不能舍弃,不能丢弃,你要随军把那个地方的老百姓给我护送好,一起带来,这是他。而我们也知道,当他在煤山上吊,死了以后,后人从他的衣袋,从他的衣袍子里面发现了他的遗诏。他的遗书是怎么写的呢? 【字幕】朕凉德貌躬,上干天咎,致闯贼直逼京师,此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朕百姓一人。 钱文忠:我德行不够,所以呢我遭上天的报应,上干天咎,致使闯贼,当然他是指李自成,在他眼里李自成是贼,致使闯贼直逼京师,这个都是我的那些大臣误了我。而这话再说,到底是不是大臣误了他。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我死了以后,我没有面目见我的列祖列宗,所以自去冠冕,死的时候崇祯把冠冕都给扔掉了,以发覆面,因为明朝的人,男性也都是长发,他把头发放起来遮住脸,没有脸见祖宗,把帽子摘掉,以发覆面。下面一句,任贼分裂朕尸,勿伤朕百姓一人,随便闯贼,他是称闯贼,这个观点当然和我们不一致,任由他们把我的尸体千段万段,由他们分裂,但是不要伤害我一个百姓。这样的遗诏,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是独一份,因为一个帝王,别说是一个帝王了,就一个普通的中国老百姓,按照我们传统文化的观念,死了以后尸体不能受辱损伤的,过去的人被砍头,你要去贿赂刽子手。为什么?一、让我死得爽快一点,一刀了结,别在那儿弄。第二、一刀下去给我留一点皮,就是不要身首异地啊,留点皮还留着,将来缝起来。这是中国古人对尸体的态度,何况一个帝王,但是也就是这样一个帝王,在临死前留下这样的诏书,你可以分裂我的尸体,但是你不要伤害我的百姓。所以我们说,崇祯从一个大节上来说,从他整体的一个情况来看,他确实不是一个很糟糕的皇帝。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