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字经第九集(下)

讲师风采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讲师简介: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
视频简介:
作为传统启蒙读物的《三字经》,向孩子们推荐和介绍儒家经典著作是它的一项基本任务。《论语》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一些言语行事,被奉为儒家经典。人们在强调《论语》的价值和和意义时,总会提到这样一句话,叫做“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论语》是怎样的一部书?是什么人最终编订完成了《论语》呢?“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究竟是怎么来的?而钱文忠教授为什么会认为这种传统的看法并不正确。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我们不能想像,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文化,没有《论语》会是什么样子?谁敢想像,这是一个不敢去做的假设。那么我们能不能来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论语》对我们这个中国文化或者在传统中国人心目当中,到底有多高的地位、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呢?这个任务不简单,这个要求也不简单,但是我想用一句大家都听惯了的话来开始。什么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故事,被归在谁的头上呢?归在一个叫赵普,归在这么一个人头上。首先我们要问,赵普何许人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赵普,字则平,时代:北宋,籍贯:北京】 赵普是五代后期,淮南滁州的一个私塾先生,社会地位不怎么高的,在五代后期的。我们知道五代都是战乱嘛,接着五代就是宋朝了。赵普原来在乡村私塾教书。但是赵普这个人,这一生真是应了一句古话,什么呢?时势造英雄。不知怎么弄的,在公元的956年,为了争夺淮南江北地区,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这块地区,这块地区是很重要的。当时还没有当皇帝、还没有黄袍加身的赵匡胤,他这个时候,还是后周的一位大将。【赵匡胤,时代:北宋初期,籍贯:河南洛阳】   就在这里和南唐的守军,在滁州打了一仗。不知怎么弄的,这位私塾先生赵普,他不正好在滁州教私塾吗?就结识了赵匡胤,就给赵匡胤出谋划策。由于他的出谋划策,当然,也由于赵匡胤的统兵有方,也由于赵匡胤手下这些将士英勇善战,这一仗赵匡胤大获全胜,由此奠定了帝业。赵匡胤如果没有功劳、没有实力,在他身上别说披一件黄袍了,你给他披一个黄被子,他也当不成皇帝啊。他之所以黄袍披上去他能当皇帝,因为他有当皇帝的实力了,而这个实力的奠定,就离不开赵普的出谋划策,赵普在此后当然一直追随着赵匡胤了。北宋建立以后,赵匡胤就把这个赵普作为自己的一个比较贴近的一个谋士、作为一个文臣带在身边。赵普呢,就有机会参与好多高层的决策,还辅佐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了南方。公元的964年,这一位私塾先生赵普啊,达到了他人生的巅峰,他出任了宋朝的宰相,位极人臣了。不仅出任了宰相,他还被封为韩王,被封了个王爵。宋朝站稳脚跟以后,那像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王朝一样,很快就什么?要偃武兴文啊,就武将要往旁边放一放了。天下打下来,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啊,你得靠文人来治理啊。所以在朝廷里提拔起来一批很有学问的、读书很多的这些士大夫。赵普就明显跟不上需要了,他作为私塾老师这点底子,不能满足新兴的宋朝的需要。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