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字经第三十二集(上)

讲师风采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讲师简介: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
视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夺取皇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而唐太宗李世民,最为后人称赞的就是他能够善于纳谏。李世民清醒地认识到“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皇帝掌握着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很容易独断专行。要想政治清明,必须能够听得进不同的意见。而唐太宗的宰相魏征,就是以勇于进谏而名垂青史的。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字幕配画外音】《三字经》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唐太宗李世民夺取皇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而唐太宗李世民,最为后人称赞的就是他能够善于纳谏。李世民清醒地认识到“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皇帝掌握着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很容易独断专行。要想政治清明,必须能够听得进不同的意见。而唐太宗的宰相魏征,就是以勇于进谏而名垂青史的。那么魏征是怎么成为唐太宗的宰相的?他又是如何冒死向唐太宗进谏的?而开创了唐朝第二个盛世的唐玄宗,是不是因为宠幸杨贵妃而导致了唐朝的由盛转衰呢? 请继续关注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三十二集。 【钱文忠】那么接下来《三字经》也是用一节篇幅,4句、12个字,《三字经》就把唐朝的整个历史给概括了。哪12个字呢?【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也就是说二十传,是指唐朝的皇帝的数量,20个皇帝。三百载是指唐朝的寿命三百年。唐是被谁灭的?被梁。在历史上称作后梁。那么国乃来改,这个国家改掉了,不再叫唐朝,叫后梁了。 一般来讲,唐朝300年的历史,分成前后两截。分水岭在哪里呢?公元755年。在755年以前唐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个盛世。而755年以后的唐朝,就开始由盛转衰,一直到灭亡。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当然是李世民在位的时候,创立的这么一个天下太平、蓬勃向上的这么一个时期。我们前面讲到过,李世民在很年轻的时候开始,就追随他的父亲李渊起兵。因为他长年带兵打仗,所以他对民间的疾苦,他是有切身的感受的。所以李世民不是一个纨绔子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位一代明君心里,他一直有一种忧惧。什么忧惧呢?他非常清楚地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把老百姓比喻为水,把自己唐朝这个统治比喻为船。你当然船离不开水,水能载舟,船永远是在水面上行驶的。但是李世民最忧惧的什么呢?“水能覆舟”。你处理不好这个关系,水掀起波浪,人民反抗了,那么你这个统治之船也是会被打翻的。当然李世民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也非常会耍各种各样的手段。但是,终究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好皇帝。他身上有许多令人赞叹的优点,是别的皇帝一般都没有的。在历史上最最称道的是什么?纳谏。他非常容易去接受或者非常愿意去接受,臣下的批评意见,他根据臣下的这种进谏,来修改自己的统治策略、统治手段。 【字幕配画外音】唐太宗李世民,清醒地认识到,皇帝掌握着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很容易独断专行。历朝历代的教训已经说明,如果皇帝毫无节制地独断专行,最终必将导致亡国的结局。所以李世民鼓励大臣们要经常提出意见和建议,而最敢于向李世民直言进谏的就是唐朝著名的宰相魏征。那么魏征是怎样成为李世民的宰相的呢 【魏征,公元580~643年,字玄成,河北晋州人】 【钱文忠】魏征曾经出家当过道士,他出家的早年,投靠唐高祖李渊。投靠李渊他主要是为谁服务呢?为太子李建成服务。所以魏征登上仕途,属于太子李建成的部下,并不是李世民的部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所以特别受到李建成的器重。上一讲我们也讲到,后来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把太子给杀了,自己继位当了皇帝。照理说我把太子杀了,我首先也肯定要把太子身边那些重要的谋士,我也得处理掉。但李世民呢?李世民非常清楚魏征是个人才,所以呢,亲自召见魏征。这样一个接见的场景,是非常有意思的。 李世民召见魏征,一见面就非常生气,说什么呢?魏征,你怎么敢、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关系啊?这李世民先把这个兄弟关系不好,就说你们身边这些人,去出主意、去给你建成出主意。在场的大臣一看,李世民这样的态度,都觉得魏征有杀身之祸。那这样问就来者不善嘛、出言不善嘛,这样问就基本上要处理掉你了。但是魏征在这一刻,显出超越常人的一种气度和姿态。一般来讲,皇帝那么火,自己的原来服务的太子已经被杀掉了。一般就是解释了:我没有给太子出主意,我没有离间你们。魏征没有,魏征非常自信地回答: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那么他不会有今天的下场。这个话是很高明的,你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方面,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你们兄弟就不会闹,这是一方面。第二方面,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弄不好干掉的是你啊。这个话是很厉害的,李世民听了以后,不仅火气马上降了下来,而且马上就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这种精神、这种气度所折服,从心眼里开始喜爱、钦佩、在某种意义上还有那么一丝畏惧魏征。他觉得这个人不一样,所以马上就重用了魏征。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