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网络谣言关键靠法治(三)

讲师风采
支振锋
讲师简介:
支振锋,知名青年法学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著名期刊《环球法律评论》副主编,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内部刊物《研究报告》(月刊)及《观察与交流》……
视频简介:
自从人类社会以来,谣言就一直伴随着人们。网络时代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的特点,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又有什么特征呢?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支振锋为我们做了详细的解读。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我们已经知道,这个网络谣言覆盖面很广,受众很大,传播也很快,危害也很大。不管是娱乐圈,这些娱乐人士的私生活,还是自然灾害,还是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官场动态,所谓恭维内幕,个人隐私、社会制度等等各式各样的谣言。如果不加治理的话,它就会导致社会秩序出现很多问题,甚至引起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麻烦。因此我们就面临一个问题,我们怎么去面对这个网络谣言。那么这里面就有两种方式,我们是去制止它呢?制止网络谣言呢?还是说我们要去治理它?去规范和约束这种网络谣言,是制止还是治理? (一)置之不理:懒政与政治堰塞 实际上在制止和治理之外还有一个,置之不理。我们的官员,我们的政府实际上很多时候会懒政、怠政、惰政。就是当民众对某些官方的行为,或者对某些官方的决策,或政府的相关信息发生疑问,甚至严重质疑的时候,政府或者是相关的官员装作不知道,充耳不闻,麻木不仁,不关心,很冷漠,从而导致很多很严重的问题。比如说在瓮安事件中就有这样的问题,实际上瓮安事件我们如果今天去回顾的话,我们会发现我们有很多的机会提前去防止瓮安这种这么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但是很可惜,都被当地政府官员和警察部门他们的这种怠政、懒政、冷漠和麻木不仁给错过了。实际说当时这个案子刚刚发生的时候,受害者的家属就找到了派出所的警察,说有这么一个案子,他就报案了。结果当地警察说天黑了,明天再说吧,就推了。这种人命关天的案子能这么推吗?他推了。后来死者的家属,受害人家属强烈要求说这个案子你得查,然后好,警察出警了,出警之后也是流于形式,就是装模作样,做个样子。到了桥上,到了河边,用手电照了一照说没有,没见着,明天再说吧,就这样子,夜太黑,看不见就这样就过去了。正是当地的不作为,为这种谣言的流传提供了足够的时机、动机。为什么像这样的案子你官方没有行动,置之不理,里边是不是有猫腻呢?所以让网络谣言有了去散布网络谣言的动机。而且不管是死者的家属还是社会都很不满了,他就去散播这些网络谣言,而政府是迟迟不予回应,导致谣言不断的酝酿,最后终于突破,酿成了瓮安事件。 这是一个现象,就是由于怠政和惰政导致了所谓的政治堵塞,也叫政治堰塞。什么意思呢?就是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由于他们的懒政和怠政不仅不停的制造着民众与政府的紧张矛盾,而且由于这些紧张和矛盾常常被置之不理,所以又导致了官方和民间之间这种矛盾越积累越深,形成十分危险的政治堰塞,而且也叫政治堵塞,就是信息的堵塞,双方交流不畅,没有交流的机制,没有交流的平台。当民众对政府的决策或者相关信息发生质疑。在这个时候官方也不予回应,导致交流信息的堵塞,这叫政治堰塞。最后政治堰塞、信息堵塞的一个后果就是一个很偶然的很微小的事件,就像一个导火索一样,会引发一个大规模的社会事件。导致民众和整个社会的这种愤怒情绪的大规模的喷发,从而酝酿严重的社会事件、群体性事件,甚至社会动荡。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