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讲的主题是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与实践。有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必然性;第二,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第三,生态文明是人类新的发展阶段和中国国家新战略;第四,创新循环经济模式,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第五,“六城”建设生态城市,推进新兴城镇化,打造宜居低炭人居环境;第六,建设生态文化体系。
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必然性
下面我讲第一个问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必然性。
(一)深远的历史渊源
第一,深远的历史渊源,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悠久的历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人际关系和谐就可以实现生态平衡,中华民族是世界人口最多、充满活力的民族,而且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的重大事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生态文明建设又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又一重大贡献,中华文明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跟其他民族进行交流。就是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个思想在夏商周时代,在距今三千多年的时代就已经有反应,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和孟子,天人关系得到了深入的发展,这里的天就是指自然,人就是指人类。到了西汉经过董仲舒的系统阐发,天人关系系统的解释为天人合一的思想。两千多年以来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也深刻影响到现代中华文明的发展。
(二)严峻的形势
第二个严峻的形势,目前中国经济虽然到了世界的第二大经济实体,但是我们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第一个就是资源长期短缺。资源短缺一直是长期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当前更成为首要的制约因素。中国就总量来说是资源大国,就人均量来说是资源小国,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主要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量的一半。人多地少,耕地紧张,保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是关系粮食安全的战略大事。
水资源短缺,首先水危机,中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华北地区津、京、辽、冀、鲁三省二市,人均水资源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5.2%,因此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2009年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中国每年有250亿立方水遭受污染,254亿地下水超采,水危机损失占GDP的3.2%,这个比例是相当大的。
尤其是石油天然气资源十分紧缺,我国的石油储备不足30天,日本是165天,美国是半年。因此我们解决许多世界重大的国际争端,国民经济的发展缺乏石油是不行的。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15年是一千亿,投资能够保90天的安全,也就是咱们在15年以后石油储备也只有美国的一半。目前中国已是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依存度是关系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大的指标,石油依存度如果达到50%到60%将会影响这个国家的战略全局。我们国家从1993年首度成为石油进口国,当年依存度只有6%,一路攀升到2005年达到净进口1.36亿吨,依存度已经达到了警戒线50%了。到2008年就达到了49.8%,2009年达到了50%,2011年又达到了56.5%,今年预计要达到57%,就是接近60%,所以这个是非常严重的危机。预计2020年中国石油消化量将达到5亿吨,而且2020年还不是中国石油消费的高峰年,预计到2040年前后我国石油消费持续增长长达35年。因此这么长的时间,这个能源、资源将会影响中国的战略全局。中国石油的消费量2005年为3.17亿吨,今年已经接近5亿吨,到4.93亿吨。
我国的能源安全面临四大风险,第一是油价的风险,油价一调整、一上涨,对我们国民经济就造成很大的影响。第二是油源的风险。主要的油源都是在中东地区,另外在俄罗斯、中美洲还有非洲等国家。这些许多油源都被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了,我们在海外开采石油就要受到这些国家的制约。各国为了石油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演变为局部战争,近年比比皆是。第三是通道分歧,中国现在每年进口的石油70%以上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的,马六甲海峡通过能力已接近基本满负荷状态,再加上国际局势动荡,因此能源安全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第四是政治风险,中海油曾经经过尤尼科事例,这个教训表明,石油是一个国家的战略资源,它的背后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较量,而不只是一个商业、一个贸易。所以能源外交显得更加重要,对于45种主要矿产可信性论证的结果,到2020年国家可开发的储量能保证需求的煤、天然气、稀土、镁矿等14种,可保证40%到70%的石油、铁、锰、铅、铝土、镍等,而且可保证的这些都是品位比较低的贫矿。
第二个是传统增长方式的挑战。传统增长方式的资源高耗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矛盾,引发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国家单位产值的能耗是发达国家的三到四倍,2011年万元GDP的能耗达到了一吨多标准煤,这个大大在下降,但是远远高于发达
(一)深远的历史渊源
第一,深远的历史渊源,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悠久的历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人际关系和谐就可以实现生态平衡,中华民族是世界人口最多、充满活力的民族,而且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的重大事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生态文明建设又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又一重大贡献,中华文明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跟其他民族进行交流。就是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个思想在夏商周时代,在距今三千多年的时代就已经有反应,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和孟子,天人关系得到了深入的发展,这里的天就是指自然,人就是指人类。到了西汉经过董仲舒的系统阐发,天人关系系统的解释为天人合一的思想。两千多年以来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也深刻影响到现代中华文明的发展。
(二)严峻的形势
第二个严峻的形势,目前中国经济虽然到了世界的第二大经济实体,但是我们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第一个就是资源长期短缺。资源短缺一直是长期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当前更成为首要的制约因素。中国就总量来说是资源大国,就人均量来说是资源小国,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主要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量的一半。人多地少,耕地紧张,保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是关系粮食安全的战略大事。
水资源短缺,首先水危机,中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华北地区津、京、辽、冀、鲁三省二市,人均水资源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5.2%,因此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2009年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中国每年有250亿立方水遭受污染,254亿地下水超采,水危机损失占GDP的3.2%,这个比例是相当大的。
尤其是石油天然气资源十分紧缺,我国的石油储备不足30天,日本是165天,美国是半年。因此我们解决许多世界重大的国际争端,国民经济的发展缺乏石油是不行的。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15年是一千亿,投资能够保90天的安全,也就是咱们在15年以后石油储备也只有美国的一半。目前中国已是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依存度是关系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大的指标,石油依存度如果达到50%到60%将会影响这个国家的战略全局。我们国家从1993年首度成为石油进口国,当年依存度只有6%,一路攀升到2005年达到净进口1.36亿吨,依存度已经达到了警戒线50%了。到2008年就达到了49.8%,2009年达到了50%,2011年又达到了56.5%,今年预计要达到57%,就是接近60%,所以这个是非常严重的危机。预计2020年中国石油消化量将达到5亿吨,而且2020年还不是中国石油消费的高峰年,预计到2040年前后我国石油消费持续增长长达35年。因此这么长的时间,这个能源、资源将会影响中国的战略全局。中国石油的消费量2005年为3.17亿吨,今年已经接近5亿吨,到4.93亿吨。
我国的能源安全面临四大风险,第一是油价的风险,油价一调整、一上涨,对我们国民经济就造成很大的影响。第二是油源的风险。主要的油源都是在中东地区,另外在俄罗斯、中美洲还有非洲等国家。这些许多油源都被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了,我们在海外开采石油就要受到这些国家的制约。各国为了石油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演变为局部战争,近年比比皆是。第三是通道分歧,中国现在每年进口的石油70%以上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的,马六甲海峡通过能力已接近基本满负荷状态,再加上国际局势动荡,因此能源安全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第四是政治风险,中海油曾经经过尤尼科事例,这个教训表明,石油是一个国家的战略资源,它的背后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较量,而不只是一个商业、一个贸易。所以能源外交显得更加重要,对于45种主要矿产可信性论证的结果,到2020年国家可开发的储量能保证需求的煤、天然气、稀土、镁矿等14种,可保证40%到70%的石油、铁、锰、铅、铝土、镍等,而且可保证的这些都是品位比较低的贫矿。
第二个是传统增长方式的挑战。传统增长方式的资源高耗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矛盾,引发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国家单位产值的能耗是发达国家的三到四倍,2011年万元GDP的能耗达到了一吨多标准煤,这个大大在下降,但是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能源矿产资源平均利用率只有30%。过去20多年的高速发展付出了资源环境的代价,我们的钢、金属、煤炭增长都是数倍,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煤矿、煤炭的产量国,第一大的钢铁生产国,未来在2020年我们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样的目标,资源短缺还是仍然非常严峻,形势不容乐观。
一方面资源紧张,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滥用耕地,乱采、乱挖矿产资源现象仍然存在,像乱挖黄金造成河道的破坏,开采小水电造成流域的生态恶化,都是非常严重的挑战。
另外,资源型的经济结构亟待转型,我们国家正处于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许多地区属于资源型的经济结构,属于传统粗放的经济结构,就资源型城市来说,我们有118个,涉及到1.54亿人,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着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重大问题。一个是产业结构层次低下,资源型、粗放型的传统初级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与效益低下。举个例子,像临汾、白银、石嘴山、铜陵、大冶、大庆、鞍山、阜新、鸡西等,这些矿产资源型的城市和煤炭资源型的城市,都是资源型,用资源开发而衰败,现在面临着转型的危机,亟待转型。它们的结构是属于一个比较单一、粗放的经济结构,因此是目前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
产业结构的情况。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十二五期间,经济结构调整应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一些资源型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确实是非常明显。从2008年到2010年,大量的资源型的产业往中部和西部转移,东部资源型的产业都大大的下
二、西方经济学的历史局限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第二,我想谈谈西方经济学的历史局限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从亚当斯密到大卫李嘉图,到马尔萨斯,到现代的西方经济学,都把市场作为一个万能的手、看不见的手,来调解资源的配置。亚当斯密他认为,市场具有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能力,但是从新古典经济学开始,把消费者的需求引入到价值的确定中来以后,市场价值开始被认为是供给需求所决定的。这就是环境问题可以用价格和产权进行调解,环境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就开始出现了。由于环境污染,造成公民的福利下降,出现了外部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家就提出了外部效应内部化,提出了“庇古”税,就是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保护,收取环境污染税。这种环境经济学,应该说对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仍然有相当的局限。
到了上世纪的60年代,以Kenneth Boulding 的《飞船地球》这本书,首次提出来生态经济学的概念。什么是生态经济学呢?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这门学问产生以来,显示了极大的生命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保护环境这样的两难选择。现实呼吁能够把保护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的这样一门学科来发展,这就是生态经济学。通过生态经济的建设,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这就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建立,应该说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生态经济学是1980年由著名学家许涤新提出建立的。当时,许涤新倡导要加强生态经济问题的研究,生态学家马世骏也积极参与,经济学家也积极参与,当时在成立大会上,万里副总理出席了成立大会,这个一般在学术性的活动里面是很难见到的。表明国家对生态经济的高度重视,在80年代,中国的生态经济发展取得了蓬勃的进展,尤其是在生态农业以及一些产业链的循环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联合国组织把中国的这些生态经济的成就印发成文件,在全球广泛的宣传。
生态经济学也就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从交叉的领域、创新的角度、新兴的手段研究二者的关系。后面出现的循环经济、绿色经济、集团经济,应该说都是生态经济的不同侧面,都是生态经济的不同的实现形式。因此可以说,生态经济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生态文明是人类新的发展阶段和中国国家新战略
(一)生态文明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新的潮流和成功模式,也是新世纪人类文明新的发展阶段
第三,生态文明是人类新的发展阶段和中国国家新的战略。第一个,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新的潮流和成功模式,也是新世纪人类文明新的发展阶段。人类的历史,应该说经过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到了生态文明阶段,全球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成功模式。中国政府也积极的推进生态文明、生态经济的建设。
(二)中国实施节能减排战略,成绩显著,任务艰巨
第二个,中国实施节能减排战略成绩显著,但是任务艰巨。“十一五”节能减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针对许多资源环境和发展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提出实施节能减排的战略,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十一五”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样约束性的指标,提出了最严厉的考核制度。国务院也成立了节能减排的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实施方案,作出节能减排的决定,采取强化目标责任、调整产业结构、实施重点工程、推动技术进步、强化技术积累、加强监督管理、开展全民行动等一系列的强有力措施,经过努力,节能减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9.1%,接近20%,这主要是由于有部分的几个省、自治区没有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全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减少了14.29%,超过了预定的目标,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12.45%,应该说总体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这个图,是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我看到的。一个国际著名的科学家在他的演讲报告的最后,放了这么一幅图,当时深深刺痛了我和所有中国代表的心。这就是一条龙,一个小孩,中国的孩子拉着一条龙,口吐白烟,这标明中国目前已经成国际碳排放的第一大国。节能减排,因此面临严峻的挑战,任务依然严重。因此在2009年10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又下降40%到45%,作为优势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发展长期、中长期规划,制订相应的国内统计监督考核办法。这是中国政府向世界承诺的减排目标,责任重大,也是中国人民向世界作出的又一贡献。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制度。这对未来的发展,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方案已经出台,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业措施,加强管理引导相结合,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减少污染排放,进一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节能减排的格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到2015年,全国万元GDP下降能耗到0.869,按照2005年的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4下降16%,这些指标都是非常严格的。
目前,经济结构调整的形势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挑战,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2012年前半年,我们国家的经济走势大致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西部的省和东部个别的,像天津这些要高一些,其他的中东部都比较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结构调整,一些传统型的产业,大量的倒闭,有一些技术含量高,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效率高,显现出来很强的生命力。尤其有一些地方在结构调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抵御了金融危机的考验。
(三)科学发展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基础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基础。2003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针,也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增长是发展的基础,但是不简单等同于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道路,这是最早提出生态文明的。
(四) 生态文明内涵
生态文明的内涵到底是生态文明包括哪些内涵,我们认为生态文明它是一种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所以它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它包括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资源环境这样的五位一体的
(一)生态文明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新的潮流和成功模式,也是新世纪人类文明新的发展阶段
第三,生态文明是人类新的发展阶段和中国国家新的战略。第一个,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新的潮流和成功模式,也是新世纪人类文明新的发展阶段。人类的历史,应该说经过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到了生态文明阶段,全球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成功模式。中国政府也积极的推进生态文明、生态经济的建设。
(二)中国实施节能减排战略,成绩显著,任务艰巨
第二个,中国实施节能减排战略成绩显著,但是任务艰巨。“十一五”节能减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针对许多资源环境和发展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提出实施节能减排的战略,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十一五”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样约束性的指标,提出了最严厉的考核制度。国务院也成立了节能减排的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实施方案,作出节能减排的决定,采取强化目标责任、调整产业结构、实施重点工程、推动技术进步、强化技术积累、加强监督管理、开展全民行动等一系列的强有力措施,经过努力,节能减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9.1%,接近20%,这主要是由于有部分的几个省、自治区没有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全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减少了14.29%,超过了预定的目标,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12.45%,应该说总体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这个图,是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我看到的。一个国际著名的科学家在他的演讲报告的最后,放了这么一幅图,当时深深刺痛了我和所有中国代表的心。这就是一条龙,一个小孩,中国的孩子拉着一条龙,口吐白烟,这标明中国目前已经成国际碳排放的第一大国。节能减排,因此面临严峻的挑战,任务依然严重。因此在2009年10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又下降40%到45%,作为优势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发展长期、中长期规划,制订相应的国内统计监督考核办法。这是中国政府向世界承诺的减排目标,责任重大,也是中国人民向世界作出的又一贡献。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制度。这对未来的发展,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方案已经出台,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业措施,加强管理引导相结合,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减少污染排放,进一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节能减排的格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到2015年,全国万元GDP下降能耗到0.869,按照2005年的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4下降16%,这些指标都是非常严格的。
目前,经济结构调整的形势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挑战,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2012年前半年,我们国家的经济走势大致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西部的省和东部个别的,像天津这些要高一些,其他的中东部都比较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结构调整,一些传统型的产业,大量的倒闭,有一些技术含量高,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效率高,显现出来很强的生命力。尤其有一些地方在结构调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抵御了金融危机的考验。
(三)科学发展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基础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基础。2003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针,也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增长是发展的基础,但是不简单等同于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道路,这是最早提出生态文明的。
(四) 生态文明内涵
生态文明的内涵到底是生态文明包括哪些内涵,我们认为生态文明它是一种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所以它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它包括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资源环境这样的五位一体的体系,经济领域就是发展生态经济,包括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社会领域就是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社会、低碳社会、绿色消费;文化领域就是建设生态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立生态文明的文化体系;资源领域就是实施节约资源,发展开发绿色资源,保护传统资源;环境领域就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打造低碳环境。
(五)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和成功模式
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和成功模式,循环经济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新潮流,像德国出台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日本2000年通过了《推进形成循环经济基本法》,中国于1999年制定了《清洁生产法》。
国外的循环经济包括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这是发达国家的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由资源、产品到废物,这样的线型经济转变为资源产品的再生资源,再到产品的闭环经济。所以强调循环产业链,主要的模式像丹麦的卡隆堡生态工业园,像德国和美国的模式,预防污染为主,日本的循环型社会的发展。循环经济是改变传统发展模式,提升产业结构,转变方式的新的选择,它把高投入,高污染这样的经济变成一个高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的经济,是非常重要的。
绿色经济是1989年首次由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提出的绿色经济概念,绿色经济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发展起来的新的经济形式。低碳经济是最早出现于《英国能源白皮书》,在2003年,它的内涵是低能耗,低污染为基本的绿色经济,目前低碳经济也形成了一种国际的新潮流,有人把低碳经济称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
在抗击金融危机的战略中,美国就是实行了高新技术、绿色能源,国际上大肆发展低碳经济,欧盟引进了碳交易计划,在2006年二氧化碳的排放权的交易就达到280亿美元,全球已经有多个交易所从事碳交易,据我所知中国就有三个交易所进行二氧化碳的交易,而且成立了碳基金。澳大利亚去年批准实施碳税法案,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要交23奥元。英国2009年发布了低碳转型的计划,确定了2020年40%的电力将来自低碳领域,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潮汐能。日本在2008年提出以节能和环保引领世界,建成全球第一个低碳社会,巴西承诺在2020年在预期基础上减排36.1%到38.9%,相当于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20%。
低碳经济是一个涉及企业生产方式革命的复杂工程,是绿色技术资本和信息化有机结合,它包括了能源方面的节能,包括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包括了碳的利用和捕捉,比如说发电厂碳的捕捉和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