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创新循环经济模式,加快经济转型
第四是创新循环经济模式,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前面讲到循环经济是西方发达国家在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之后,在后工业化阶段才提出一个新的经济形态。我们中国目前跟西方的国情远远不同,中国人口多,是世界经济第二大经济体,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经济增长快,发展阶段近,技术实力弱。在这样的国情下,我们绝不能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简单照搬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模式。
(一)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四层循环经济新模式
因此,必须实行循环经济的创新,因此,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连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这个就把循环经济由环保领域推到了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因此是一个大循环的一个概念。延伸产业链多元化产业结构优化,构建循环产业体系,由资源密集型向传统产业向资本技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型,是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我们认为符合中国国情循环经济的新模式就是3R加四层循环的大循环模式,3R就是再利用、再循环、资源化。四层循环是我们提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模式,要推动企业循环、产业循环、区域循环和社会循环。企业循环也就是说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一个企业的废物是下一个企业的原料,企业互相之间建立生态工业园这样的一个循环,提高效益。
产业循环就是高科技支撑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型第三产业循环经济体系。
区域循环就是建设生态产业园,建设循环经济区、生态城、生态镇、生态村和生态社区。
社会循环就是全社会实施绿色消费、生态文化,建设循环,生产者、消费者、管理者,全社会参与的一个全面循环的体系,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目标。
企业循环、产业循环、区域循环和社会循环。中国政府非常的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设循环型社会转变社会发展模式,在2009年1月1号中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颁布明确的循环经济规划的制度,抑制浪费和污染排放的控制,生产者责任制的延伸,以及产业政策的规范和引导。减量化的具体要求,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具体要求,还有处罚规定的制度。我认为除了这个《循环经济促进法》,如果说大肆排放和大肆污染应该用刑法来约束。
(二)大力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第二是大力推动资源城市转型,资源城市转型应该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以科学发展观,“十二五”规划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加快资源城市转型的意见为指导,设立总体目标,10年到15年全国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资源性城市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社会福利要实现均等化,协调经济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近期的重点要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城市低保,民生和环境遗留的问题。经济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的关系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协调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关系,要着力整治生态环境。
要资源替代和发展生态产业替代传统产业,按照产业和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资源性城市现在已经进入了衰退期,因此要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用人文资源代替自然资源,实现资源替代。用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替代传统产业,实现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另外要弘扬中华文明,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中华民族发祥地黄河流域拥有着璀璨丰富的传统文化,因此把中华文化优秀的内涵和精品用3D、4D技术,建设中华民族文化之窗,打造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主题,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华,向国际再现中华民族的辉煌。这个是用4D数字技术,辉煌再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国英雄的再现,这是伊斯兰的工艺,这个是伊斯兰民族的一些服饰进行加工和出口,这像油画,这种的品质是很高的,而且市场价格不菲。这也是像油画一样的一幅图,非常美的。
这个例子是小县,贫困县,在2005年以来发展生态旅游短短的七年时间社会经济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里有峡谷、湖光山色,有瀑布,有垂直景观带,还有清澈的河流,这些以大旅游为体系,每年在黄金周期间游客,当地得住不下,周边的县都爆满,因此带动了当地的发展,带动了就业和增收,带动了工业转型的带动了城镇化。
这是美国的生态旅游,我们看美国的简陋,做的也是比较的规范。科技创新依靠高新技术的后发优势带动产业的转型。
(一)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四层循环经济新模式
因此,必须实行循环经济的创新,因此,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连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这个就把循环经济由环保领域推到了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因此是一个大循环的一个概念。延伸产业链多元化产业结构优化,构建循环产业体系,由资源密集型向传统产业向资本技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型,是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我们认为符合中国国情循环经济的新模式就是3R加四层循环的大循环模式,3R就是再利用、再循环、资源化。四层循环是我们提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模式,要推动企业循环、产业循环、区域循环和社会循环。企业循环也就是说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一个企业的废物是下一个企业的原料,企业互相之间建立生态工业园这样的一个循环,提高效益。
产业循环就是高科技支撑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型第三产业循环经济体系。
区域循环就是建设生态产业园,建设循环经济区、生态城、生态镇、生态村和生态社区。
社会循环就是全社会实施绿色消费、生态文化,建设循环,生产者、消费者、管理者,全社会参与的一个全面循环的体系,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目标。
企业循环、产业循环、区域循环和社会循环。中国政府非常的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设循环型社会转变社会发展模式,在2009年1月1号中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颁布明确的循环经济规划的制度,抑制浪费和污染排放的控制,生产者责任制的延伸,以及产业政策的规范和引导。减量化的具体要求,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具体要求,还有处罚规定的制度。我认为除了这个《循环经济促进法》,如果说大肆排放和大肆污染应该用刑法来约束。
(二)大力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第二是大力推动资源城市转型,资源城市转型应该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以科学发展观,“十二五”规划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加快资源城市转型的意见为指导,设立总体目标,10年到15年全国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资源性城市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社会福利要实现均等化,协调经济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近期的重点要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城市低保,民生和环境遗留的问题。经济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的关系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协调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关系,要着力整治生态环境。
要资源替代和发展生态产业替代传统产业,按照产业和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资源性城市现在已经进入了衰退期,因此要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用人文资源代替自然资源,实现资源替代。用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替代传统产业,实现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另外要弘扬中华文明,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中华民族发祥地黄河流域拥有着璀璨丰富的传统文化,因此把中华文化优秀的内涵和精品用3D、4D技术,建设中华民族文化之窗,打造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主题,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华,向国际再现中华民族的辉煌。这个是用4D数字技术,辉煌再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国英雄的再现,这是伊斯兰的工艺,这个是伊斯兰民族的一些服饰进行加工和出口,这像油画,这种的品质是很高的,而且市场价格不菲。这也是像油画一样的一幅图,非常美的。
这个例子是小县,贫困县,在2005年以来发展生态旅游短短的七年时间社会经济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里有峡谷、湖光山色,有瀑布,有垂直景观带,还有清澈的河流,这些以大旅游为体系,每年在黄金周期间游客,当地得住不下,周边的县都爆满,因此带动了当地的发展,带动了就业和增收,带动了工业转型的带动了城镇化。
这是美国的生态旅游,我们看美国的简陋,做的也是比较的规范。科技创新依靠高新技术的后发优势带动产业的转型。
五、“六城”建设生态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宜居低碳人居环境
第五个是六城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宜居低碳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城市,打造宜居低碳人居环境是实现转型的长远大计。生态城市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山水园林城市,而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人和自然能够共生的城市。生态城市的内涵就是经济高效,良性循环。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融合,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和良性循环,环境宜居,这样的一个城市。以自然承载力和生态环境为依据,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为手段,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实现城市与区域生态融合,社会的和谐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空间的融合,一体化的发展,建设城乡和谐社会,全社会的又好又快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这是我们提出的六城建设生态城市的一个模式,就是建设安全之城,这是城市建设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城市秩序良好,居民生活稳定的基本要求。
第二个是便捷之城,也就是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公交的导向的这种大型公共交通,这样的一个交通,绿色交通,而不是那种高碳、高排放的小轿车这种交通。
第三个是循环之城,建立以高科技为支撑,高科技产业为核心。金融保险现代服务业,一、二、三产业循环发展的循环产业体系为支撑这样的城市。包括循环型的社会。
绿色之城,就是绿色消费、绿色景观、绿色环境,这样的优美的环境。
创新之城,这是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动力之一,包括科技创新,机制体制创新和各个领域的创新发展。
最高的层次就是和谐社会,宜居之城,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生态文化和高度的社会文明,也就是生态文明。所以生态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以生态城市建设就可以推动新型城镇化,它的关键是循环产业体系,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恢复城市生态功能,完善城市生态型的基础设施,推进城市生产消费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城乡协调和城市与区域一体化。实现资源型向生态文明型这样的转型。
营造绿色低碳人居环境,实施绿色消费。五层推进城镇化,按照市区、县城、中心镇、重点乡镇、社区等五个层次推动生态城镇的建设。另外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建设城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包括城镇的循环产业体系,生态人居体系,低碳基础设施、生态文化体系、低碳环境和机制体制创新等等。这个是西安高新区的绿色社区,我们看是非常美的。这是太阳能大厦,光电是覆盖了楼身大部分,为建筑提供了能源,整个建筑依靠光能、水能,提供能源,还有太阳能的建筑。阳台都是用太阳光伏板,提高了能源的效率。建筑的绿体绿化,据测算建筑外墙绿化后可使冬季的热量损失减少30%,夏季温度低于周围5度,这种效果是非常好的。生态社区的节水工程,现在我们看到有一些人用厕所的手纸大把大把的用,用了随手的一撕,比发达国家还奢侈。用了水龙头以后不关,哗啦哗啦地响,这样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都不是生态文明的行为。
因此,要实施生态社区的节水工程。实行分质供水,高质高用,低质低用,像中水可以回用,可以灌溉,可以冲马桶。因此要实施中水回用工程,还有雨水回用工程,就是把屋顶的雨水,地面的雨水收集起来,在大雨期间收集,在旱季来使用。生态建筑节水工程,采用新型卫生节水器具,节水的效率也是非常高的。另外生态社区的垃圾处理工程,要把垃圾进行分类,可再生的、不可再生的,有机的、无机的进行分类、回收,进行资源化处理。过去的节能工程,就能源本身的生态建筑本身的节能技术,建筑朝向窗户屋面这样的技术太阳能的技术,太阳能灯许多的社区大量利用。像海水热源、地缘热泵等等,绿色新能源工程。这个是陇南汶川地震的重灾区陇南市灾后重建的生态新村,我们看是很漂亮的。这是太阳能发电设施、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城市的地缘热泵系统,太阳能的屋顶电站,都是很好的。这个沼气,这是我们在全国的贫困市的农村拍到的,就是采用这样的模式发展沼气,用沼气来点灯,来烧饭,这是跟城市一样的,所以能源更加清洁。
另外还要实施八大工程,建设生态城市,打造宜居低碳的人居环境。一个是低碳社会系统工程,另外生态补偿工程,实施蓝天碧水工程,绿化国土打造绿色长城工程,也就是陕北防护林,天保工程等等这些都是属于绿色长城。生态恢复工程,还有山区生态保护的工程。因为山区就是我们的生命线、水源地,许多山地是水源江河的发源地,像三江源就源于青藏高原,所以山地保护工程是我们的命脉工程。全民垃圾回收工程,全社会动员,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建设生态文明,从小事做起回收垃圾,这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举一个例子,就是青岛市在建设生态城市和循环经济中取得了显著进展。青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63.44的面积上规划建设生态城和循环经济,重点是以高科技为支撑,建立了循环产业体系。以循环产业为支撑,建设生态城镇体系,因为青岛是国家制造业的一个中心,而且它是我们国家北方沿海中心城市,
六、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第六个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通过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的行为意识中,引导价值取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向生态文明建设方向发展,提高全社会整体生态文明素质,塑造新型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营造健康和谐安全的企业生产,居民生活环境,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生态文明。
生态文化建设具体涉及企业文化,企业的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消费文化建设,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文化机制体制的建设等方面。这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一个框图,绿色战略、绿色组织、战略设计、绿色营销。生态产业链、水循环利用生态产业链、物质循环生产产业链、产业层面的。区域层面就是建立开放的柔性的生态网络,开展跨区域的循环。
(一)企业生态文化建设
第一,企业文化建设,确立绿色战略。对于进入城市和开发区的企业要制定绿色战略,明确企业总体和长期的目标和方向,制定稳定持续的战略措施,帮助协调利用政策条件和环境,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第二,打造绿色组织,指导和监督打造绿色组织结构。促使企业更好的整合职能部门和人力资源,使生态意识固化为组织习惯,鼓励企业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建设有关的管理机构执行机构,制定系列的衡量企业经济社会和社会的生态标准,以确定企业生产经营可持续,协调企业系统,按照生态系统要求有规定的进行。咱们这个企业的运作系统,运转系统按照生态系统的这种结构、功能循环持续来进行。
第三,推动绿色设计,推动绿色设计要求企业在材料选购,生产工艺,废弃物的回收重用及处理这些废物等方面进行生态设计,进行产品的全寿命周期设计,从根本上防治污染,节约资源和污染。要求企业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产品及工艺对环境的副作用,并将其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和最终的消除。
第四,强化绿色的生产,推广和促进清洁生产。是企业建立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企业生态发展理念。形成企业生态文化的技术装备,鼓励企业选用可再生原料和利用废气的材料,对天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利用,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最小废物与污染的产生。在采购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第五,推动绿色的营销。
(二)生态消费文化建设
第二个就是生态消费文化的建设。要从战略和行动两个层面推进社区全社会城乡生态消费文化的建设,重点在居民消费理念转换和日常消费行为方式方面做好引导和宣传。
第一,培育生态消费意识,倡导和推动绿色消费。
第二,建立确保生态消费的社会机制,通过引导社区居民和农村居民约束生产者建立确保生态消费的社会机制,利用媒体对消费者进行消费信息的宣传和消费知识的传播,使公众设立良好的消费环境意识,建立可持续生活消费模式,鼓励企业个人使用具有环境标志的绿色产品和通过ISO14000认证的产品,制定有效的法律政策,通过税收手段抑制不健康的消费。
第三,建立生态消费的教育宣传机制。推形生态消费教育,编制生态消费指导手册,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建立完整的生态消费教育网络和教育体系,加强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消费观念,以公众自觉的购买环境友好产品,为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点定基础。
第四个培育生态产业和生态消费互动体系,努力开拓生态消费品,建立起生态城,生态产品开发体系的销售网络,发展生态市场,培育生态产业和生态消费互动体系。
第五实施生态消费文化行动计划,从社区居民的衣食住行、生活细节节约,倡导生态消费。鼓励居民优先选购生态食品,引导居民不购买有害于生态环境的产品,引导居民减少对空调或人工取暖的依赖。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引导健康生态住宅。鼓励使用节能灯具电器、节水设备,鼓励居民出行,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实施绿色交通,反对过度包装,实施生态消费刺激计划、刺激政策。企业确定产品的使用要求、运输方式、保存周期和消费习惯,以此作为设计的依据。达到科学合理,优化包装的目的,节省资源,减少污染。建立包装回收网络体系,给予必要的经济支持,对不可持续的消费行为实行高额罚款,提高消费税。
(三)社区生态文化建设
第三,社区文化建设,倡导生态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内制定居民环保文明公约和行为规范,积极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居民树立循环经济,生态文明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和环境价值观念。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环境保护的科普讲座,环保书画比赛以及消除白色污染、收集废旧电池等环保公益活动。
(四)生态文化机制体制建设
第四是生态文化机制体制建设。第一,建立完善生态文化建设的综合决策机制,推行环境发展生态合理的行政管理和决策方法,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重大决策形成实行听证会制度,通过媒介向公众实事求是的公布情况,征求意见,为决策提供充分的依据,实现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一)企业生态文化建设
第一,企业文化建设,确立绿色战略。对于进入城市和开发区的企业要制定绿色战略,明确企业总体和长期的目标和方向,制定稳定持续的战略措施,帮助协调利用政策条件和环境,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第二,打造绿色组织,指导和监督打造绿色组织结构。促使企业更好的整合职能部门和人力资源,使生态意识固化为组织习惯,鼓励企业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建设有关的管理机构执行机构,制定系列的衡量企业经济社会和社会的生态标准,以确定企业生产经营可持续,协调企业系统,按照生态系统要求有规定的进行。咱们这个企业的运作系统,运转系统按照生态系统的这种结构、功能循环持续来进行。
第三,推动绿色设计,推动绿色设计要求企业在材料选购,生产工艺,废弃物的回收重用及处理这些废物等方面进行生态设计,进行产品的全寿命周期设计,从根本上防治污染,节约资源和污染。要求企业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产品及工艺对环境的副作用,并将其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和最终的消除。
第四,强化绿色的生产,推广和促进清洁生产。是企业建立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企业生态发展理念。形成企业生态文化的技术装备,鼓励企业选用可再生原料和利用废气的材料,对天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利用,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最小废物与污染的产生。在采购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第五,推动绿色的营销。
(二)生态消费文化建设
第二个就是生态消费文化的建设。要从战略和行动两个层面推进社区全社会城乡生态消费文化的建设,重点在居民消费理念转换和日常消费行为方式方面做好引导和宣传。
第一,培育生态消费意识,倡导和推动绿色消费。
第二,建立确保生态消费的社会机制,通过引导社区居民和农村居民约束生产者建立确保生态消费的社会机制,利用媒体对消费者进行消费信息的宣传和消费知识的传播,使公众设立良好的消费环境意识,建立可持续生活消费模式,鼓励企业个人使用具有环境标志的绿色产品和通过ISO14000认证的产品,制定有效的法律政策,通过税收手段抑制不健康的消费。
第三,建立生态消费的教育宣传机制。推形生态消费教育,编制生态消费指导手册,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建立完整的生态消费教育网络和教育体系,加强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消费观念,以公众自觉的购买环境友好产品,为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点定基础。
第四个培育生态产业和生态消费互动体系,努力开拓生态消费品,建立起生态城,生态产品开发体系的销售网络,发展生态市场,培育生态产业和生态消费互动体系。
第五实施生态消费文化行动计划,从社区居民的衣食住行、生活细节节约,倡导生态消费。鼓励居民优先选购生态食品,引导居民不购买有害于生态环境的产品,引导居民减少对空调或人工取暖的依赖。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引导健康生态住宅。鼓励使用节能灯具电器、节水设备,鼓励居民出行,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实施绿色交通,反对过度包装,实施生态消费刺激计划、刺激政策。企业确定产品的使用要求、运输方式、保存周期和消费习惯,以此作为设计的依据。达到科学合理,优化包装的目的,节省资源,减少污染。建立包装回收网络体系,给予必要的经济支持,对不可持续的消费行为实行高额罚款,提高消费税。
(三)社区生态文化建设
第三,社区文化建设,倡导生态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内制定居民环保文明公约和行为规范,积极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居民树立循环经济,生态文明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和环境价值观念。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环境保护的科普讲座,环保书画比赛以及消除白色污染、收集废旧电池等环保公益活动。
(四)生态文化机制体制建设
第四是生态文化机制体制建设。第一,建立完善生态文化建设的综合决策机制,推行环境发展生态合理的行政管理和决策方法,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重大决策形成实行听证会制度,通过媒介向公众实事求是的公布情况,征求意见,为决策提供充分的依据,实现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第二,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建设群众监督举报制度,建立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这样的举报系统。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开展建设项目环保听政制度,保障公正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建立行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公众信息和意见的反馈渠道和机制,使人们群众的意见能及时的反馈到有关部门,并使有关结果迅速通达到人民群众。
第三,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实施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为生态文化建设起支撑,为生态文化建设制成起绿色的骨架。完善环境法规,加强环境执法力度,着力建设引导性的环境政策。调整经济发展制度,指引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
第四,开展生态科学知识的普及,公民生态意识生态文明的教育机制。设置中小学生态文化课程,加强生态教育,培育生态理念,结合高新技术生态科普教育组织开展生态和科普展览的活动。比如说科技馆,这都是很好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场所。鼓励支持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社区开展群众性的生态普及宣传活动,实施保护生态环境的示范项目,鼓励起来建设具有生态科普,生态旅游,生态恢复,示范功能为一体的生态项目。总的来说,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理念,是一种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是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形态,因此这个在人类社会上是非常大的一件战略。
中国在这个战略的理论和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形成了一个体系。另外生态文明的实践和它的认识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的提升,不断地发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