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学者的使命

讲师风采
彭思龙
讲师简介:
彭思龙,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科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
视频简介:
在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可以说是读书人的进阶之路,能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我陶醉、乐于山水的人毕竟是少数。读中国历史,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之儒士,学富五车、出口成章的才子多不胜数,也为我们留下无数文坛佳话、绝妙文章。在这些读书人当中,乐于做官的大有人在,但肯下功夫做事情的人却很少,肯下功夫做事情又能做好的人少之又少。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我们很多同学呢,既然是研究生嘛,他跟研究生有关系的,研究是什么东西?那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学术,那搞学术的人我们还有一个称呼叫学者。但是什么是学者呢?学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他应该有什么样的使命呢?这个问题其实它不是个新问题,这在历史上早就解决了。有一个小册子,这个费希特,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之后,这个黑格尔之前的最大的古典哲学学派的。他有一本书,当然这个书名这实际上是不对的,它的名字叫《论学者的使命和人的使命》,非常薄的一个小册子。在这里面,他就给出了一系列的定义,比如说什么叫学问,那么什么叫学者,那么什么是学者的使命,学者应该拥有哪些素质,当然有些是我加的,但是绝大部分这个定理和一些特点,基本上是费希特本人的。马克思他就学了三个人的哲学,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没有这三个人的哲学的话,什么资本论,什么那些东西统统是没有的。应该说,正儿八经是马克思的老师。 那么什么叫学问呢?学问我们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总觉得我知道一些东西那叫学问,到底知道什么才叫学问,知道一些垃圾那不叫学问。那这里边的学问它有三种:第一条,就是关于人的偏执和需求的这方面的支持,这是学问的一部分;第二,关于发展和满足这些需求的这些知识,就是一些手段,你知道的;第三,关于历史。那么这三条是费希特认为是真正的知识,其他那些东西不叫东西,只能叫一些经验。那么所谓的学者,记者它这里面选,是献身于获得这些知识的人。它不是说我去获取一下就行了,是献身式的获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者;否则的话,你跑听两堂课,跑出去了你就是学者了?那差太多了,因为你没有为它付出过什么,尤其是没有付出你的全部精力,更不要说献身了。 那么学者的使命是什么呢?我为什么要去用他的原话,是因为总结得太精辟了。他说,首先学者是人类的教师,学者应该把获得的知识用来造福于人类,这跟我们很多同学的出发点就不太一样。很多同学的出发点就是,我要用我的知识,把我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它不是目标,它仅仅是一种这个,某一个目标带来的附加值。那目标,如果说你能造福于人类的话,你要什么还没有什么吗?要什么有什么。第二,学者是人类的教养员,应当关于人类不要停顿和倒退,就是你的责任还不仅仅是给社会创造这个价值,你还有更多的这种精神上的任务,要树立一个标杆、树立一个榜样,要让别人看到真正的社会精英必须做到什么程度,而不是说跟比自己弱的人去抢饭吃,跟他们抢资源,去剥削他们,这些统统都不是一个合格的学者应该具备的。那么第三条,学者应什么?努力提高整个人类的道德水平。费希特这个人到处去讲学,发表演讲,其实他跟一个牧师没什么差别,他讲他所有这些理论,其实都是抱着这么一个思想去,他觉得他的理论和他的思想能够提高整个这一代人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他这本书里面,他引用了一个基督教传教士的一段话。他说,你们都是最优秀的分子,如果最优秀的分子丧失了自己的力量,那么我用什么去感召人类呢?如果出类拔萃的人都腐化了,那还到哪里去寻找善良呢?这个问得非常好,尤其是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时期,非常像美国的四五十年代,非常像日本的六七十年代,在所有这些年代当中,人类的这个人性的弱点统统都会暴露出来。那么在人性的弱点普遍暴露的时候,我们在这个范围底下,你要是统统幸免了,那你不能幸免的情况下怎么办呢?你需要有新的精神支柱,而不是周围的人灌输给你那些所谓的精神支柱,我觉得用这样的东西作为精神支柱的话,也许比你那些很世俗的利己主义要好得很多。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