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科研方法杂论(上)

讲师风采
彭思龙
讲师简介:
彭思龙,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科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
视频简介:
高等教育是否提供了科研需要的知识体系。这里有个问题很难回答,科研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体系?从来就没有一个老师给我们说,科研需要什么。既然讲到体系,肯定就不是一两门课程,而是互相配套的多种课程的综合。比如,我们需要数学、计算机、英语、语言表达、物理等综合知识体系。但是光是这些就可以算是科研的基础了么?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尽管很多同学还没有进入科研,但是我先把科研方法给大家谈一谈,也许可以给大家指明一些方向。就是在这些方向上,至少说你知道它对科研是有意义的,尽管它们可能不是决定性的,但是没有这些,你可能就是致命的东西。这里面我会讲八条:第一条就是说,我也在我们的小博课上讲过这一条,怎么来提高理解力。第二,我们会遇到一些,做过一些错误的事情,我们身上会有一些缺点,我们该怎么面对自己身上的错误和缺点。第三,我们脑子里积累了很多的常识。第四,以后大家会学到很多很多关于科研的一些技巧。第五,给大家讲一讲笛卡尔是怎么做科研的,他有什么观点和想法。第六,冯诺依曼有专门讨论科研的书,他是怎么来看科研的。第七,庞加莱他是怎么来讨论这个科研问题的。 理解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说我们喜欢要一个什么样的学生,我们绝对不是喜欢要一个考试特别好的学生,老师面试一个学生,想不想要这个学生,他的唯一的判断就是这个学生理解力好不好。什么叫理解力?对一个道理他很快就能够真正理解,那这里涉及到什么叫理解。理解,过去我们都说,老师一提问,同学们理解了没有,我们理解了,其实他连理解的是什么都不知道。那什么是理解呢?就是两个字,叫自明。如果说我们对需要理解的对象,找到了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什么呢?就是不需要证明我就觉得他就是这样的,他就是对的,找到这种感觉的时候,你可能就理解了。如果说你还需要去仔细论证,让自己相信它,这就不叫理解。所有的推理、所有的证明,都只是达到理解的一种手段和根据,不是理解,那可以帮助你理解,但是理解就是,我就觉得它是对的,感觉它是对的,我不用证明,所以这叫自明。就是它自身给你一个感觉,它就是正确的,这叫理解。 那么理解它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个,理解,想把握一个东西,一定是从结构上理解的,所谓结构调整。第二,理解具有全局特征,这个部分华罗庚他说过,读书有两个过程:一个过程就是把书从薄读厚,这是消化的过程;第二个步骤是要把书从厚读薄,这才是理解。他在数学所的时候,早期,当然他是数学所第一任所长,最近我在重看《华罗庚》这本书,就是他的学生王元写的。华罗庚就问了一句话,他说在你们的心目当中,中学的数学还那么厚吗?对,当我们上完大学再读到研究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中小学的那些数学,其实也没多少东西,它并不像我们当初在学习这些材料的时候感觉的那么多、那么复杂,为什么?是因为你真正理解了,你现在真正理解了,因为它很薄了,你只要记住几点就行了,其他根本就都是一些琐屑的细节,这才是说理解。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