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研究生的期待

讲师风采
彭思龙
讲师简介:
彭思龙,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科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
视频简介:
在大学以前,一切学习围绕着考试转,无非是上课,考试等老套的流程。但是研究生的课程就不能仅仅这样进行。研究生学习的课程的目的不在于考试是否优秀,而在于是否真正的掌握。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大量阅读相关的文献,自学成了主要的形式,上课只是辅助的形式。很多研究生同学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上课老师充满了期待。其实,自我教育是真正的可持续教育。不能学会自我教育,那就不能适应研究中的各种新知识的获取。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这几年下来,我只能跟大家说一个好的效果是什么?第一呢,我的思想里边的所有的难题,信誉全部解决。那么我就觉得心理更健康了,然后做课题感觉更顺利了,确实也有非常好的效果。就伴随着我这个看书的过程,这个就是一边做做研,一边去做产业,所以这几年应该说也是,是我过去从博士毕业以来,这15年以来,真正算是做得,像是科研的这几年,前面,2000年是一个标志,到了2008年这8年时间,我感觉就像梦游一样。 那么为什么梦游呢?就是因为我有自己很多的缺陷,而这些缺陷自己是不知道自己有的,那么就不断地碰壁,碰完壁以后也不知道为什么碰壁,所以就产生了很多的一些后果。那么经过这几年,我觉得路走得更正了,而且效果也明确的不错,论文发展也越来越好,产业我们也做得越来越好。对大家不客气地讲,我有三家公司,其中两家走在上市的通道上,第一家公司是2008年成立的,现在每年的利润也在一千多万,今年的话可能会突破两千万的纯利润。第二家公司小一点,但是今年也能够有两千多万的产值。第三家公司是随着母公司也一块儿在上市。 也就是说,我为什么能够去做这样的事情,我愿意这么去做,都是因为我从所有的书里边吸取到了一些观点和方法。这些观点和方法,它让我坚定了一个信念,就是我要做中国需要的东西,这种需要不光是理论上需要,而且实际上它也是需要的,就是市场它也需要。既要做理论,又要做市场,所以我就特别强调这个,叫工程与学术的相结合部分。你不能像有些老师只做学术,他那东西可能永远不会被用到工业上去;有些老师只做工程,他这里边缺乏理论高度。那从中国未来来看的话,谁能把这个学术和工业发展相结合得越紧密,结合得越得当,那么谁将来才能够在这个未来的竞争中胜出。因为人活着是一辈子的,他不是说三年两年的事情,这几年你风光,但是你要小心,你以后可能就不风光,那么怎么让自己的发展变成可持续,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那么今天给大家来谈的事情,实际上我有一个习惯,在研究生的阶段,我就喜欢钻研,尤其喜欢钻研自己的身份,比如说1993年我到玉泉来读书,我首先就在想一个问题,我是来什么的?我是来做研究生的。好了,那就有一个新的问题就出现了,怎么做好一个研究生。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我可以从我的师兄、师姐,包括老师那里边,反看这个研究生到底该怎么读,我带着这个想法,一直思考了5年时间。5年以后,在我博士快毕业的时候,我上博士政治课,这个政治课上我写了一篇论文,大概有3万字,就专门谈我这5年的研究生的生活,它给我带来了什么启发,这个论文一开始这个政治课老师只给了我60分,后来我找了他谈了大概一两个小时时间,最后就变成了100分。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样一个,这个政治课程论文,因为我都写得很实在,我觉得它涉及到许许多多方面,当然这个手稿后来我还找到了。但是现在看来,那时候想的还是很肤浅的,很多方面不系统、不深入,因为为什么呢?因为我自己,其实就很多东西没有深入地去看过,也就是我们遇到的所有的问题,它并不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那些问题在历史上,可能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前,我们的先辈早就解决过了;但是我们遇到相同问题的时候,却不知道向他们去寻求答案。因此,今天讲的这个应该说是,一方面是我自我的总结,另一方面也算是我一个过来人,给大家一点点忠告,当然这点忠告是不是绝对的正确,我不敢断言它绝对的正确,但是算是抛个砖头,告诉大家说起码它有这样的砖头存在,你们就可以顺着这个砖头,在那个方向上也许就能找到你们所需要的那些真正有用的东西。不管这个人名气有多大,听他的东西一定要忘记那些结论,你只需要去听他的方法,他是怎么演绎一个东西的,他是怎么去思考一个东西的,这个东西远比那些结论要来得重要;只记住结论,你们都会被误导,都会掉进陷阱里,因为每个人都有缺陷,不管他处在什么级别,不管他有多大的名气,不管他有多么高的权威,但是他说话里边错误的成分依然很大。所以呢,不要相信我的论点,但是一定要看到这条路,我相信这条路是对的,也许这个指的路标不一定完全正确。 那么今天要讲的这个,就是借助毛泽东的那个诗里边,我们就是讲“恰同学少年”。就是说,我们在座的同学,刚进入研究生的大门的时候,你们的未来是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这种不确定性让人很兴奋,但是也让很多同学感觉到很迷盲。兴奋的原因是说,我们将来潜在的空间是非常大的,迷盲的结果就是由于它太多的可能性,就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也许这里边我能够提供一点建议。 当然了,首先还是得向在座的各位同学表示祝贺,因为全国那么多大学里面,招生几十万的硕士研究生,能有资格进入中科院大学或者中科院研究生院来学习的同学,还是寥寥无几的,对于我们从闽南招生的同学来讲,那都是每个大学的尖子,可能到第三年、第四年都不一定有机会进到我们所。所以,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我们很多同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