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歌之自信人生(下)

讲师风采
王立群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讲师简介:
王立群,生于1945年3月14日,山东新泰人。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 出版有《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现代〈文选〉学史》、……
视频简介:
世味酸咸谁自信,人生声利古难全,这两句诗是说人在江湖中,一生什么情况都能遇到,难保证一生都能充满自信。声即名,人一生名利难全部拥有,有名的未必有利,有利未必名声好。王立群老师认为,刘邦常常能化险为夷,这是源于刘邦的自信,在刘邦的身上,有一股一直向前的韧劲,促使刘邦脱颖而出走向胜利。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这是刘邦的判断,他这番话就这三点意思。换句话说,刘邦认为我只要几个月就可以搞平项羽,把这个天下装入囊中,他觉得可以速胜。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三个结果,九江王黥布叛乱了,项羽没有去,派了他手下的人去了;第二,项羽手下的人跟黥布打了几个月不错,最后把黥布打败了;第三,这几个月刘邦不但没有平定天下,而且是一连串吃败仗,一直退到荥阳,成为拉锯战,他的速胜论彻底破产。刘邦原来的估计不是打持久战,他原来就想几个月就把项羽给摆平,最后没有成功,这件事说明什么?说明刘邦的雄心,但也说明了刘邦的自信。当然刘邦这个自信大家还可以打个问号,他自信得有点叫咱们觉得可笑,或者有点盲目,但起码这个人敢想,他竟然想我就这几个月你只要黥布一叛乱,项羽一去跟黥布打,只要打上几个月,整个天下我就拿下来了。事实的发展完全不像他说的那个样,但这个人敢想。 节目导视:在众多的反秦将领中,刘邦可以说是一个另类,他没有项羽的贵族气,有的却是一股敢想敢干的傻气,或许正是这股傻气成就了后来的刘邦。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就说刘邦的胜利凭的是运气,在王立群老师看来,刘邦身上还有深谋远虑的战略思想。 王立群:第五点叫建国立制,你看人家刘邦对自己将来当皇帝多有自信啊,我们讲刘邦是通过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定三秦,除了雍王章邯还在固守待援以外,其他的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迅速投降,整个关中刘邦迅速占领了,占领了关中以后,刘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关中的几个诸侯王的封地全部改为郡县制。这件事大家可不要小看,这说明刘邦已经在为将来当一个郡县制的皇帝做基础了。然后他一出关,河南王申阳投降,西魏王魏豹被灭,韩王郑昌被灭,然后他迅速把被灭的地方又改为郡县制。项羽搞分封,刘邦搞郡县,而且刘邦从还定三秦开始,就奠定他将来国家的基础是郡县制。到汉二年三月,刘邦就下令废除秦国的社稷,社稷就是祭祀日,然后定汉的社稷,从此以后,他的祭祀制度完全用汉代替了秦,一直用到后代。这个事情是在汉二年还定三秦以后,他迅速地废秦的祭祀,改汉的祭祀。紧跟着立自己的儿子嫡长子刘盈为汉王太子,立他的儿子做太子守栎阳,栎阳就是今天的西安,然后让其他诸侯王、太子到栎阳,陪着自己的太子,等他在定陶一登基,立即把自己汉王太子升为皇帝的太子。所以刘邦从一开始,他这个国家政治制度、郡县制度、继承人制度统统是帝国制,那个时候他已经做了汉帝国前期的准备工作。等于说他做好当皇帝的准备了,政治制度、祭祀制度、继位制度全部是帝国制。 第六,屡战屡败,楚汉战争刘邦打得很不顺,最惨的两次,汉三年一次,汉四年一次,汉三年他在荥阳打了败仗逃了,怎么逃的呢?纪信主动报名假扮汉王,陈平建议两千女子穿汉军的服装开东门,刘邦带着陈平几十个人开西门溜了,这是第一次。第二次汉四年败得更惨,第二次败的怎么办呢?只带了一个人逃了,这个人是谁呢?滕公,带了一个人渡过黄河,跑到韩信的军营中间,趁着韩信睡觉给人家兵权夺了,两次大败。但是刘邦有一个特点,屡败屡战,精神不垮,源于他的自信,他相信他最后一定能胜。 第七,平叛远见,汉十年陈豨叛变,刘邦带兵去平叛,这时候其实刘邦手下无兵无将啊,所以这个时候才叫周昌推荐,周昌推荐了四个人,刘邦骂这四个人“竖子,能为将乎”就指那一次。结果刘邦到了邯郸,你看刘邦说了几句话,“豨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吾知其无能为也”,到那儿一看,他说陈豨成不了气候,怎么成不了气候呢?陈豨这个人不知道南边占据邯郸,然后利用漳河来阻挡我,就这一个驻扎的地点就可以断定陈豨成不了气候,我一定能给他平定了,后来的战争的发展完全证实了刘邦的预言非常准确。当然我们将来还会用到这一点,这一点说明刘邦在超强的自信的同时,也显示了刘邦的军事才能。 这七件事从敢为天下先一直到平叛有远见,都说明这个人从反秦到灭项,从灭项到平叛,刘邦对自己的一生充满了自信,所以说我们一个人一生能够自信是非常难的,刘邦属于这号人。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