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之万里长城

讲师风采
王立群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讲师简介:
王立群,生于1945年3月14日,山东新泰人。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 出版有《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现代〈文选〉学史》、……
视频简介:
秦朝作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肇始,在史册上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厚重笔墨。秦始皇十三岁继承秦国王位。二十二岁亲理朝政,三十九岁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缔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大秦帝国。他自称始皇帝,希望他的王朝传之无穷。然而这个伟大帝国仅仅历时十五年就轰然倒塌。历史的巨大反差,使得秦始皇和他的帝国成为世人关注的千古之谜。造就秦始皇千秋功业的深层历史原因是什么?这个庞大的帝国又是如何缔造的?秦始皇身上还有哪些……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秦始皇作了皇帝以后,多次到全国各地巡游,他巡游的目的比较多。公元前215年,他第四次巡游回来,心里很焦急,因为他在等一个人。这一天秦始皇在大殿上等一个他非常信任的方士,叫卢生。秦始皇在等他的长生不老的药。等了很长时间,卢生来了,结果卢生没有带仙药,带的是书。这个书原话叫图录,翻译成今天的意思就是讲符谶,讲预言的书。卢生说,书里面记录了一句很重要的话,这个话秦始皇一听大吃一惊,这句话是“亡秦者胡也”,就是灭亡秦国的是胡。这个消息提供了两点,第一,秦朝要灭亡;第二,灭亡秦朝的是胡。这个胡是什么,卢生没有讲。这句话是图录上讲的,所以秦始皇非常失落,也很震惊。他仔细的想了一下,就断定,这个胡指的是胡人。在秦帝国建立以后,胡人指的就是匈奴。《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立即下令,让大将蒙恬上阵,带三十万大军,攻打匈奴。接着又让蒙恬修万里长城,可见这句话对秦始皇影响非常之大。当然现在的历史学家不完全相信秦始皇就因为一句话修建万里长城。但这个长城,据史记记载,就是卢生一句话就修了。那么有没有其他愿意呢?我觉得应当这样看,首先这句话对秦始皇肯定有很大触动。原因很简单,第一,他相信卢生,卢生带来的书上记载的话他深信不疑。秦始皇做了皇帝以后,对图谶,谶语这类的预言很相信。再一个,这句话给他的刺激很大,因为亡不但意味着个体生命的结束,还意味着一个王朝国运的终结,所以秦始皇很震惊。但是这并不是秦始皇决定攻击匈奴,修建长城的唯一原因。秦始皇派蒙恬带三十万大军攻击匈奴,修建长城,还有其他原因,就是匈奴对秦的威胁。匈奴是春秋战国以来,一直到汉朝,我们汉民族,农业民族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这个民族“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毋弓,尽为甲骑”。说匈奴人的小孩,骑在羊背上就开始学射箭,再大一点儿,就开始打猎了,成人以后,个个都是射术精奇。所以,匈奴人作为一个游牧民族,他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他善于骑马射箭,对农耕民族来说威胁很大。战国时期,北方和匈奴接壤的三个国家,秦国,赵国,燕国都受到匈奴的威胁,所以三国都在和匈奴接壤的地方修建作了长城。秦始皇兼并六国的过程中间,赵国和燕国自身难保,顾不上防备匈奴了。而秦国只顾兼并六国,也顾不得防备匈奴,所以,当秦统一六国的时候,匈奴趁着中原混乱,主力南下,占了河套,阴山这些地方,对秦帝国威胁很大,这应当也是秦始皇决定攻击匈奴,修建长城的重要原因。主持修建长城的是蒙恬,《史记.蒙恬传》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治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秦代长城,西边从甘肃临洮开始,一直到辽东。蒙恬用四年时间,修好了,速度是相当快的。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利用原来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而成。 [画外音]长城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楚国修建的方城是我国最早见于记载的长城。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如齐,燕,赵,魏,秦为了加强防御,划定疆界,都纷纷修筑长城。秦统一六国之后,在秦赵燕三国长城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之后的汉朝,一直到明朝,历朝历代,都修建有长城。我们现在看到的,保存完好的是明朝修建的。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以及后来历朝历代修建的长城长度,加起来超过十万公里。所以长城堪称是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的伟大工程奇迹。长城在冷兵器时代所具备的军事效应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耗费的物力和人力也是惊人的。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