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之集权皇帝

讲师风采
王立群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讲师简介:
王立群,生于1945年3月14日,山东新泰人。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 出版有《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现代〈文选〉学史》、……
视频简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完成了他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使命,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帝国。此后的两千多年间,虽然历代王朝都对皇帝制度有所损益,但秦始皇确立的这个制度的基本框架和精神没有变化,它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那么“皇帝”一词是怎样诞生的?它代表着什么意思呢?皇帝制度的确立给中国历史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段落信息
公元前221年的一天,秦王嬴政坐在都城咸阳的大殿上,分外高兴。因为刚刚接到他派往齐国的使者带回来的消息,齐王田建愿意去做一个五百里地的封君,举国投降。齐国不战而降,大大缩短了扫平六国的时间,其次,他对齐王的愚蠢感到可笑,因为根本就不存在五百里地封君的事儿。大殿上的大臣们,听说出使齐国的使者回报以后,都高呼万岁。就在这个时候,赢政向当朝的大臣们提了一个问题。他说如今天下大定,我不能再叫秦王了,该叫什么,大家商量一下。大殿上鸦雀无声,然后大臣们开始议论,手下重要的大臣,包括丞相,御史大夫,廷尉,这时候廷尉是李斯,商量以后,向赢政报告。他说古代最有名的莫过于三皇五帝。三皇就是天皇,地皇,泰皇,三皇中间,泰皇是最尊贵的。五帝,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而三皇五帝他们统治的地盘,比我们现在的大秦要小得多,而且诸侯有时候来朝,有时候也不来朝拜。所以,大臣商议,三皇中间,最尊贵的是泰皇,所以建议秦王改称泰皇。赢政听完以后,讲了两句话。第一,去“泰”留“皇”,保留五帝的“帝”,合起来叫皇帝。这就是赢政横扫六国以后,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而且当即拍板,做了个决断。大臣们又说,今后你所有的命令都叫做“制书”或者“诏书”,而且你本人自称“朕”。朕这个字在中国古代是第一人称代词,原来谁都可以用,现在只有秦王才能用,这就是中国皇帝之称的由来。这个定下来以后,赢政又提出第二个问题,他说过去古代的君王死去以后,新继位的君王和大臣,要根据先王一生的表现给他用一个字概括,这个字叫“谥”。他说这个做法不好,叫以下议上,从我这儿开始,废除谥法,我叫始皇帝,我死以后下面的叫二世,三世,一直到万世。这是秦始皇灭六国以后,做的第一件事,两个问题,自称皇帝,取消谥法。这两件事情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大事情,因为从此以后,中国历朝历代的最高统治者,谁也没有再改变称呼,都叫皇帝。赢政的这种做法,毫不保留的说,表明他的头脑已经开始发热了。他用了不到十年时间,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完成以前秦国35代国君没有完成的事,他觉得他的秦王朝可以传之万世,不可能再改朝换代了。而且他不允许后代的君王和大臣,给前代君王议定谥法,实际上是取消了,也就是剥夺了后世对他的评价,因为谥号是一种评价。有的皇帝死后称“武”,有的称“文”,这都是有讲究的,有一定的标准。还有的皇帝,没有活到应该活到的年龄,或者被杀了,他可能被称为“哀帝”。文,武,哀都是谥号,秦始皇把这些统统剥夺了,不允许死后对他的评论,生前就更不允许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秦王嬴政在继承了国君位置统一天下以后,为什么他立即作的事情就是自称皇帝,而且取消谥法?

全文文稿

收藏说明: